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粵語頁面
色名
色名是指某種語言用什麼詞語來表示不同的顏色。對於色名的研究,可以從純物理性質出發,即單純根據光的頻率 (可參考可見光的概念)來給不同的顏色命名。然而,另一方面,許多語言學者則致力於分析自然語言如何運用詞彙來指稱顏色。
事實表明,人們在日常語言中的用詞,並不完全反映顏色的客觀特性。例如,粉紅與紅色之間的差異,其實與淺綠和深綠之間的差異相同,但許多語言卻有專門的詞語來表示粉紅色,例如英文的 pink 或日語的 pinku(片假名為「ピンク」),而不是僅僅將其稱作「淺紅」了事——這些語言似乎將粉紅色視為一種基本色,而非紅色的變體。
主要階段
許多語言學家都研究過色名。到了21世紀初,全球約有7,000多種語言,其中許多語言的使用者群體尚未經歷工業化,或者與世隔絕 (例如新幾內亞的一些語言),幾乎未曾接觸過現代英語等主流語言。語言學家邀請這些語言的母語者進行實驗,讓他們觀看一系列不同顏色的樣本,然後請他們回想自己母語中的詞彙,為每種顏色找出對應的詞。同時,語言學家也讓以英語、西班牙語等主流語言為母語的人進行相同的測試,並觀察到以下現象:
不同語言在「如何區分顏色」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例如,在21世紀初的粵語中,藍色與綠色是分開的,但有些語言則將藍色視為綠色的一種。
顏色之間存在所謂的「等級差異」,即顏色可以分為基礎顏色與非基礎顏色。假設 X 和 Y 是兩種不同的顏色,「X 比 Y 更基礎」的意思是:如果某種語言有專門的詞語來表示 Y,那麼這種語言很可能也有詞語來表示 X。然而,許多語言只會有 X 的詞語,而沒有 Y 的詞語。
語言學家在研究大量語言的色名後,劃分出以下的「顏色等級」:
‧ 等級 1:白色與黑色
在一種語言中,最早出現的顏色詞通常是用來表示「光」(白色)和「暗」(黑色)的詞。在這個階段,該語言僅有兩個用於描述顏色的詞彙:
光-白 (通常也包含黃色)
暗-黑 (通常也包含藍色與綠色)
這時候,說該語言的人往往會將淺色與暖色歸為光-白,而深色與冷色歸為暗-黑。
‧ 等級 2:紅色
隨著語言發展,人們開始不僅依靠光暗來區分顏色。他們通常會創造一個詞來表示紅色。因此,該語言將擁有以下三種顏色詞彙:
光-白
暗-黑 (通常仍包含藍色)
紅 (通常也包含黃色與橙色)
在這個階段,藍色通常仍被視為暗-黑的一部分。
‧ 等級 3/4:黃色與綠色
語言進一步發展,使用者開始基於光暗以外的條件來區分更多顏色。他們通常會開始區分黃色與綠色,其中黃色往往會先出現。因此,該語言將擁有以下五種顏色詞彙:
光-白
暗-黑 (通常仍包含藍色)
紅
黃
綠 (通常仍包含藍色)
此時,一些語言仍然傾向於將藍色視為綠色的一種。例如,漢字「青」的定義就非常模糊。在21世紀初的粵語中,「青碧碧」形容的顏色接近綠色;而在21世紀初的日語中,漢字「青」(讀作 ao)可以指藍色,也可以指綠色,因此不少日本人乾脆從英語借詞,使用 guriin (グリーン,來自 green)來特指綠色。
‧ 等級 5 或以上
隨著語言發展,以下顏色詞會依次出現:
藍色
棕色 (啡色)
紫色
橙色
灰色
參見
‧ 詞庫
‧ 語言演變
‧ 語言相對論
‧ 彩色視覺
‧ 色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