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日文頁面

 

  1582年的卡加延之戰是由胡安·帕布羅·德·卡利翁提督領導的菲律賓西班牙軍與由日本人太・福佐(タイ・フーサ)領導的倭寇之間進行的一系列衝突。這些戰鬥發生在菲律賓卡加延河周邊,最終以西班牙軍的勝利告終。

  以日本和中國為中心的「倭寇」一方由海盜、浪人、軍人、漁民、商人 (包括走私者或合法商人)組成的大集團,他們擁有大型的商船和18艘平底木造漁船 (稱為三板船)。相比之下,菲律賓軍則由少數的士兵組成,這些士兵包括火槍兵、槍兵、羅德雷羅 (重步兵)、水手等,並且以1艘大帆船和7艘船隻進行作戰。

 

背景

→ 另見「馬尼拉之戰(1570年)」以及「卡斯蒂利亞戰爭

  根據1571年西班牙人的調查報告,日本的海盜和走私商人殖民地分佈在馬尼拉、卡加延河谷、科爾迪利耶拉、林加恩、巴丹、卡坦杜安尼斯等地區。

  大約在1573年,日本人開始在菲律賓的呂宋島、馬尼拉大都會、邦阿西納省、林加恩地區進行金銀交易,而到了1580年,眾多倭寇已經使卡加延的原住民服從於他們。

  為此,菲律賓總督戈薩羅·隆基霍·德·佩尼亞羅薩請求當時擔任西班牙海軍艦長的胡安·帕布羅·德·卡利翁協助對付海盜。

  隆基霍在1582年6月16日向菲利普二世發出了一封信,信中寫道:「 日本人是最具侵略性的人。他們帶著槍械、穿著盔甲,還帶著大量的弓箭手和槍兵。這些武器都是葡萄牙人提供的。」

  卡利翁率先在南海對疑似中國製的倭寇船進行炮擊,使其無法行動。作為報復,太・福佐 (或稱大夫様)率領艦隊向菲律賓群島發動進攻。

 

戰力

  倭寇艦隊由1艘商船和18艘三板船組成。這些海賊主要來自日本、中國和菲律賓,但從領袖的名字來看,應該是由日本人領導船隊。西班牙的資料中記錄其為太·福佐 (Tay Fusa),雖然這個名字不像是日本名字,但可能是「大夫様」(Taifu-sama)的音譯。另外,在泉漳語中這個名字發音為「ターイフー」,在北京語中發音為「ダーフー」。他們不僅攜帶刀具,還攜帶了葡萄牙人提供的火槍。

  為了對抗倭寇,卡利翁集結了40名士兵,並配備了5艘小型支援船、1艘輕型船(「聖尤塞佩號」)、1艘大帆船(「拉·卡皮塔納號」)及其各自的船員,共計7艘船。中國的資料中有提到,倭寇並不擅長使用火槍,其原因被認為是因為缺乏優質的火藥。

 

戰鬥

  在越過博加多爾岬後,西班牙艦隊遇到了倭寇的三板船。這些三板船是最近才抵達這片海岸,倭寇當時正在虐待當地的原住民。卡利翁雖然在兵力上劣於倭寇,但仍與倭寇的三板船展開了海戰,最終成功登船。西班牙的羅德雷奧士兵們與持有日本刀、穿著盔甲的日本倭寇相遇。最初西班牙軍取得了些許成功,但西班牙士兵被迫撤回自己的船隻,船上的甲板成為了戰場。最終,西班牙軍在其他艦隊及時增援的情況下,將槍兵安置在前方,火槍兵和馬斯克特兵配置在後方,形成了一道臨時的胸牆(低牆),重新掌握了戰鬥的主動權。儘管西班牙軍隊首次有了傷亡,其中包括加雷船船長佩羅·盧卡斯。

  船隊繼續沿著卡加延河航行,發現了18艘三板船的艦隊及內陸倭寇建立的堡壘。西班牙艦隊利用大砲強行突破防線,並登陸作戰。隨後,他們將從大帆船上卸下的大砲安置在壕溝中,持續對海盜進行炮擊。倭寇向西班牙軍提出了投降的條件,卡利翁命令他們撤離呂宋島。海盜要求金錢作為撤退損失的賠償,但卡利翁當場予以拒絕。隨後,倭寇決定以約600名兵力發起陸上攻擊。

  西班牙軍的壕溝中有士兵和水手,他們成功抵擋了首次攻擊,並再次成功抵抗了第二次攻擊。在第三次攻擊中,由於火藥短缺,壕溝幾乎被突破,發生了激烈的近戰。然而,由於倭寇的攻擊逐漸減弱,西班牙人從壕溝中出擊並發起反擊,最終將倭寇殲滅。西班牙軍隊在戰場上搜刮了倭寇遺留下來的武器(如日本刀和盔甲等),並將其作為戰利品保存。

 

影響

  援軍到達並恢復和平後,卡利翁設立了努埃瓦·塞戈維亞區域。隨後,海盜的活動逐漸減少,但這場戰鬥的激烈程度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總督因此請求增派更多軍隊。卡加延附近的商業活動主要集中在邦阿西納的林加恩和阿古的港口,當地主要進行鹿皮貿易。

 

相關條目

 

倭寇

馬尼拉之戰 (1574年)

卡加延戰役 (1582年)

卡斯蒂利亞戰爭

Principalía

原田孫七郎

呂宋助左衛門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歷史 菲律賓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紅色辣椒人 的頭像
    紅色辣椒人

    紅色辣椒人

    紅色辣椒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