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奇聞怪事錄 (讀者文摘出版)
付出兩車小麥、四車裸麥、四頭肥公牛、八頭肥豬、十二頭肥羊、四桶啤酒、兩大桶葡萄酒、兩桶黃油、一千磅乳酪、一張床、一套新衣服以及一個銀酒杯的總代價,想想可以換囘些什麼?
在一六三○年代的荷蘭,上述貨物總值二千五百荷蘭盾(約合一千美元),卻只能換回一個鬱金香球根。一六三四至一六三七年間,荷蘭處於「鬱金香熱」時期,全國興起了買賣鬱金香球購入鬱金香球根,希望球根盡快發生變異,開出根的熱潮,最盛時球根的價錢還不止此數!
這股買賣鬱金香球根的熱潮,幾乎把商人、貴族、農夫、掃烟囱工人等等舉國上下都捲了進去。當時只要擁有一個劣種鬱金香球根,就可望在一夜之間變成巨富。
如此咄咄怪事,是如何發生的呢?
球根的「突變」
在十七世紀的荷蘭,鬱金香仍頗稀罕。早在一六二三年,一些稀有品種已叫價甚高。十七世紀三十年代,大家發現人工培植的鬱金香具有一種奇異特性:原來只開一朵單色花的球根會發生「變異」,從此開出兩色或三色的混色花,有些變異的花朶還十分艷麗,球根的價錢於是暴漲。
在這股熱潮中,鬱金香買賣簡直成為注碼大的賭博,與現代股票投機頗為相似。買家高價購入鬱金香球根,希望球根盡快發生變異,開出別具一格、天下無雙的花朵來,再從這個稀有獨特的球根培植出許多球根,賺取豐厚的利潤。
無形的財富
誰手上有幾個鬱金香球根,就有機會發大財。曾有一個球根賣得四千六百荷蘭盾(約合一千八百 美元),外加一輛漂亮的新馬車和兩匹馬。
鬱金香狂熱時期有個怪現象,凡是買賣球根的人大都不親眼看貨;所有權不斷轉手,球根卻一直埋在地下,乘機詐騙者大不乏人。當時有一位作家說:現貨交易和期貨交易的鬱金香球根,「很可能超過全荷蘭花圃所種的數量」。有一種鬱金香先後兩度失收,,買賣依然十分活躍。
有些靠勞力為生的人不惜傾家蕩產,連謀生 的工具也變賣了,就只為了擁有兩三個鬱金香球根,是什麼品種也不計較。有人倒眞的發了財,正如當時一位作家所說:「短短幾個月內就買了不少房子、馬車和馬匹,擺出一副全國首要人物的架子。」
財富並不一定能帶來滿足。海牙有個補鞋匠買的球根變異,開出了前所未聞的黑色鬱金香。 一羣花卉商聞訊從哈倫趕來,磨破嘴皮,才說服補鞋匠接受一千五百荷蘭盾(約合六百美元)出讓球根。哪知交易一成,花卉商立即將球根扔在 地上,用脚踩得稀爛。補鞋匠心疼得大喊大叫。 一個花卉商對他說:「我們也有一棵黑鬱金香,為免你跟我們競爭,你就是開價一萬盾,我們也只好同意。」補鞋匠像是啞子吃黃蓮。有人說,他眼看一大筆橫財失之交臂,悔恨不已,竟然懸梁自盡了。
好景不常
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例子當然也有。一位植物學教 授對這種狂熱不勝憤慨,一見鬱金香的影子就氣得用手杖猛打亂敲。狂熱的現象豈會就此停止。 在三年鬱金香熱期間,單哈倫一地,球根的交易額就相當於今天一千五百多萬美元。至今哈倫還是荷蘭鬱金香交易的中心。
真是黃粱一夢!到了一六三七年初,業餘買家開始厭倦這種投機,明智者更認識到,靠狂熱帶動的投機事業毫無基礎,,於是人人爭相拋售球根,市場上只有賣家而沒有買家。
許多人頓時發覺所擁有的只是紙上財富,,帳面雖擁有大量金錢,但是不能兌現,欠帳的買家要在售出球根、賺到厚利之後才能償付債款。由 於市場崩潰,賺取厚利的希望完全落空。最後許多賣家只要收回原價十分之一,也心滿意足了。那些紙上財富不外是一場發財美夢。正如一位觀察家所說,一六三七年在荷蘭歷史上,以「傻瓜生傻瓜,發財者沒資產,聰明人少見識」而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