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日文頁面
勸善懲惡意指「勸導行善,懲罰作惡」,是一種以此為主題的故事類型,在日文中也可簡稱為「勸懲」。
故事類型
勸導行善、懲戒邪惡的倫理規範或因果報應思想,廣泛存在於各種社會群體與宗教中。然而,本條目主要討論作為故事類型的「勸善懲惡」。
勸善懲惡的文學風格是時代劇、許多好萊塢電影以及《超級戰隊系列》等作品的典型敘事模式。在這種故事中,角色通常分為善方(正義或善人)與惡方(反派、惡人、剝削者等),劇情最終發展為惡方被善方擊敗,不是被消滅,就是悔改自新。故事通常會以**皆大歡喜(Happy Ending)**的方式收尾。
故事中的「惡」通常指掌握強大權力、卻敵視正義的人物或組織。具體形象會根據作品背景不同而有所變化,有時是對特定時代或勢力的諷刺,也可能是完全虛構的。
在西方文學中,「勸善懲惡」的概念可以與「詩歌型正義」(Poetic Justice)類型相對應。
日本的「勸善懲惡」歷史
在《聖德太子十七條憲法》第六條中,即提到:「懲惡勸善,古之良典。」 (意為「懲罰邪惡,勸導行善,是自古以來的良好風俗」),可見日本自古便有此思想。
江戶時代後期,「勸善懲惡」成為文學作品的重要敘事模式,特別常見於讀本、人情本、歌舞伎等作品。其中,曲亭馬琴的《南總里見八犬傳》便是典型的「勸善懲惡」代表作。
然而,明治時代的文學評論家坪內逍遙在《小說神髓》中,將提倡勸善懲惡的小說稱為「勸懲小說」,並批評其為過時的產物,認為更應重視透過寫實小說來描繪人情。
勸善懲惡的變形——「勸惡懲惡」
勸惡懲惡是勸善懲惡的一種變體。勸惡懲惡指的是,在勸善懲惡中,原本應被視為惡的存在,因為各種理由 (對抗強大邪惡的正義感或義俠精神的展現、夥伴的背叛或利益分配的差異、權力鬥爭,或是好色之心等等),轉而與惡對立,結果 (從另一方的視角來看)懲罰了惡,是勸善懲惡與惡漢主角 (picaresque)融合的應用形式。
義賊、強盜、殺手、高利貸、人口販子、詐欺師等,在勸惡懲惡的故事中是典型的角色。不過,並非單純的雙方都是惡,主角一方通常有人情味,或懲罰法律無法制裁的惡,因此在心理上偏向善,或者可以說是懲罰手段是惡,或是所屬團體與惡相同的勸善懲惡。此外,即使被認為是勸善懲惡的作品,也可能出現毫不留情、不擇手段地殺害惡人的情況,因此與勸惡懲惡的差異並不十分明確。
另外,日本電視劇《必殺系列》是更加「精煉」的形式,例如「過著與清廉潔白相反的生活的好色按摩師」或「樂於接受賄賂、表面上不起眼的中年捕快」,以「金錢」和「幕後工作」為目的與惡對立。特別是前期的《必殺系列》強調了這些主題。
由於電視播放規範等原因,原作有時會被改編。例如,在原作中只是普通罪犯的《魯邦三世》,在動畫版中,主角一夥盜賊最終粉碎國家甚至地球規模的巨大邪惡的情節屢見不鮮。
「勸惡懲惡」的代表性作品
‧ 《哈利波特》系列
‧ 漫威系列 (Marvel)
‧ 《必殺系列》
‧ 與鼠小僧相關的各類作品
‧ 《紅蠍星》(Red Scorpion)——杜夫·朗格林(Dolph Lundgren)主演的美國電影
‧ 《難波金融傳・南帝王》
‧ 竹內力主演的電影、原創影視作品
‧ 千原ジュニア主演的電視劇《新・南帝王》
‧ 《白宮風雲》(The Distinguished Gentleman)——艾迪·墨菲(Eddie Murphy)主演的美國電影
‧ 《黑天使》(Black Angels)
‧ 《詐欺獵人》(クロサギ)——原作漫畫及改編日劇
‧ 《地獄少女》
‧ 《稅務調查官・窗際太郎的事件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