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日文頁面
奸臣
奸臣 (日語:姦臣),指的是臣子的一種類型。是指那些討好君主卻對其造成危害的人,也被稱為「君側之奸」。
《韓非子》中的奸臣
在《韓非子》第十四篇《姦劫弑臣》中對奸臣有詳細的闡述。
首先,奸臣是指通過迎合君主的心意,採取符合君主意願的言行來獲得信任的人。韓非認為,君主常常會信任那些能夠迎合自己意圖的奸臣,這是合乎道理的。奸臣藉由這種信任向君主灌輸毀譽之言,掌控臣下的人事任免,並進一步操縱傳遞給君主的資訊,從而自由地操控君主,最終使國家陷入機能失調的狀態。
《管子》中的奸臣
在《管子》第五十二篇《七主七臣》中,將君主與臣下分為七種類型進行討論,其中提到了奸臣。
奸臣利用讒言威脅君主,將無辜之人塑造成敵人,並誘導君主懲罰這些無辜之人。通過這種手段,奸臣削弱了臣下對君主的信任。
《戰國策》中的奸臣
奸臣這一稱呼常被用來形容那些誤導君主、使其偏離正道的臣子,或者僅僅是發表與論者觀點相左的意見之臣,以此進行攻擊和抹黑。
在《戰國策》第二十二卷〈魏一·襄王〉中,蘇秦為了對抗秦國,提出了合縱之策。在這裡,蘇秦斷言,勸說君主支持秦國的臣子是奸臣,而非忠臣。
正史中的奸臣
許多正史,例如《新唐書》、《遼史》、《宋史》、《元史》、《明史》等,都專門設有關於奸臣的章節。
《高麗史》對奸臣的意義有所論述,指出:「世間總有奸臣存在,若君主賢明,則能抑制奸臣;若非如此,則會導致危機的發生。在高麗,自仁宗以後,奸臣屢屢出現,終致亡國。因此,設立《奸臣傳》作為後世的警戒。」
《遼史》中的奸臣
《遼史》中以列傳第四十卷和第四十一卷 (全書通卷為第一百十卷和第一百十一卷)分別設立「奸臣上」與「奸臣下」。
序文中寫道:「《春秋》以褒貶和善惡並列書寫,藉以表現勸誡之意。因此,司馬遷在《史記》中設立了《佞幸列傳》與《酷吏列傳》,歐陽脩則在《新唐書》中收錄了《奸臣傳》。這是為了給君主提供借鑒,讓臣下有所警戒。這種天地聖賢的思想,是國家安危的關鍵,也是治亂的根源。遼國自耶律乙辛以來,出現了十位奸臣,國家的敗亡皆由此而來,實足以為後世之鑒,因此設此《奸臣傳》。」
《奸臣傳》中記錄了以下十一人:
奸臣上:耶律乙辛、張孝傑、耶律燕哥、蕭十三
奸臣下:蕭余里也、耶律合魯、蕭得裏特、蕭訛都斡、蕭達魯古、耶律塔不也、蕭圖古辭
日本史書中的姦臣
日本本來使用紀傳體編撰的史書就較少,因此即使是《大日本史》也未設立《奸臣傳》。僅有少數如《野史》將第276卷作為《奸臣傳》,並在其中記述了石田三成。
關聯項目
‧ 佞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