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葡萄牙語頁面
僵屍世界末日
僵屍世界末日 (葡萄牙語:Apocalipse zumbi)是科幻小說和恐怖片中流行的一種假想的末日場景。總的來說,它被定義為規模災難性的僵屍大規模入侵,導致所有社會崩潰,並迅速將這種生物轉變為地球上的主導生物。這些對人類生命敵對的生物會以壓倒性的比例襲擊文明,即使是目前可利用的軍事力量也無法控制。
在一些假設中,被僵屍攻擊的受害者如果被感染者咬傷或抓傷,也會變成這些生物。在其他情況下,病毒可以通過空氣傳播。最後,還存在更混亂的情況:無論死因如何,每個人死後都會變成一個行屍。在這些情景中,僵屍會追捕人類以獲取食物。它們的咬傷會導致感染,使受害者在後來也變成僵屍。這很快就會變成一場絕對無法控制的入侵,由“僵屍瘟疫”引起的恐慌迅速導致了當代文明概念的崩潰。在很短的時間內,地球上的人類生活將被減少到寥寥無幾的幸存者群體 - 遊牧者或孤立者 - 在一個前工業、後啟示錄、被摧毀的世界中尋找食物、供應和安全的地方。
這個概念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在多年來獲得了極大的流行,成為無數電影、連續劇、書籍、漫畫、電子遊戲和其他各種媒體作品的主題。它受到許多人的崇拜 - 甚至期待 - 甚至有人相信這種虛構場景會變成現實,並為其到來做準備。
類型
起源
影響這一流派的作品是1954年的小說《我是傳奇》(I Am Legend)。這部由理查德·馬森(Richard Matheson)創作的故事描繪了一個名叫羅伯特·內維爾(Robert Neville)的孤獨幸存者與轉變成吸血鬼的人類人口進行戰鬥的故事。後來,這本書被改編成了1971年的電影《Ω人》(The Omega Man),由查爾頓·赫斯頓(Charlton Heston)主演。喬治·A·羅梅羅(George A. Romero)借用了這個末日場景的想法,並在開創性的1968年電影《活死人之夜》中使用,但是與吸血鬼不同,這個威脅以食人僵屍的形式呈現。
當羅梅羅的電影在1968年10月1日在匹茲堡的富爾頓劇院首映時,引起了巨大轟動。由於在美國電影協會(MPAA)成立之前一個月推出,MPAA後來負責在電影中設置年齡限制,許多兒童和青少年參加了電影放映。當時的芝加哥太陽報的影評家羅傑·埃伯特(Roger Ebert)在評論中表示,《活死人之夜》的特點是,在一場可怕和暴力的噩夢之後,沒有幸存者,沒有快樂的結局,這使得電影成為了一個震撼和殘酷的里程碑。他認為,尤其是年輕的觀眾最為受影響,因為在這個故事中,可怕暴力之夜過後,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會死去。
羅梅羅在創作僵屍末日的概念時,一開始被放在了次要位置,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電影中過度的暴力和屠殺上。媒體由於孩子們對電影的哭泣和不安反應而開始呼籲對電影進行審查,並且對該制作進行了激烈的批評。盡管引發了諸多爭議,但保羅·麥卡洛夫(Paul McCullough)在《Take One》雜志中觀察到,《活死人之夜》是一部巨大的票房成功電影。
40多年過後,這部電影仍然享有高度聲譽,並被視為恐怖電影的參考作品。作為第一部使用這種末日概念的電影,並因此獲得了認可(盡管起初並非如此),這部作品激發並至今仍然激發著無數不同媒體的制作靈感。除了使喬治·A·羅梅羅成為了這一類型的創始人之外,它還使得這個術語在流行文化中被重新定義 - 在羅梅羅之前,這個術語甚至沒有以這種方式被使用過 - 即無情的覆活食人者。羅梅羅之前提到僵屍的電影作品,如1932年的《白色僵屍》和1943年的《我和一個僵屍同行》,都以不同的視角展現了這一主題,其中活人被一位巫師(如巫毒教)精神控制(如僵屍),而且許多情節都發生在加勒比海地區,遠離城市環境。
隨後的作品沿用了羅梅羅的先驅之路。羅梅羅重新定義的僵屍成為了流行文化的標志,不再僅僅被視為神話生物。這種新型的行屍走肉 - 以一種病毒般的方式殺人並傳播感染 - 成為了新興末日類型的代表:"僵屍末日"。
主題
"僵屍末日"的主要理念是,文明的準則相對脆弱,無法抵御這種前所未有的威脅。考慮到這一點,許多人將無法采取行動來為更大的利益而努力,因為這樣做的個人成本太高了。"僵屍末日"的敘述與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動蕩的情況密切相關,這也是這一類型的原作品《活死人之夜》誕生的時代。許多人認為僵屍的形象使人們能夠應對他們對世界末日的焦慮。宗教學教授和知名作家金·帕芬羅斯(Kim Paffenroth)還提到,“與任何其他生物相比,僵屍是真實而且字面上是末日的……他們代表了我們所知道的世界的終結”。
另一個表明社會概念以及人類作為地球上主導物種迅速滅絕的特征是,幾乎沒有人真正準備在一個充滿敵意、極度危險和荒涼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僵屍末日" - 就像其他災難一樣 - 將使一些最不可能的人顯露出生存本能,並顯示出其他人的脆弱性,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被視為“榜樣”。還有一些人已經在等待這種極端情況的到來,他們被稱為"生存主義者",一旦出現可能的災難跡象,他們將迅速開始預防行動。
故事主題
"僵屍末日"的故事通常存在一些共同點:
‧ 初次接觸僵屍極具創傷性,引發恐慌、震驚、不信任,甚至可能否認這些事件的真實性,使幸存者處理敵對情況的能力受到損害;
‧ 當局對威脅的反應比其增長速度慢,給予僵屍傳播足夠的時間來超越控制的能力。這導致整個社會的崩潰。僵屍完全控制了局面,而小型幸存者組必須為生存而戰;
故事通常跟隨一組幸存者,他們在災難剛剛開始時受到了驚嚇。然後,敘事一般會從最初的攻擊中恢覆過來,試圖向當局尋求幫助,結果是當局的失敗和對此出路的希望的喪失。然後,觀察到所有大型組織的災難性崩潰。當所有希望真正消失時,幸存者意識到他們只能靠自己,並開始行動。這些故事經常展示了人物對全球悲劇的反應,以及他們的個性在壓力下發生的徹底改變,使他們更多地根據更基本的動機行事,如恐懼和自我保護,而不是在他們的正常生活中(例如,一個妻子為了自救而殺死她的“僵屍化”丈夫)。
通常情況下,在這些情況下的僵屍是緩慢、遲鈍、蹣跚和非理性的 - 這種“模式”在電影《活死人之夜》中變得流行。然而,在2000年代創作的電影中,出現了一種新概念的僵屍,將他們展現為比以前的電影中的僵屍更靈活、更兇猛、更聰明和更強壯。這些僵屍表現出更大的危險性,因為只要一個就構成了對一個小組的巨大威脅。在許多情況下,涉及到這些“快速”僵屍時,創作者使用人類感染了某種病原體的前提,例如電影《死亡漫遊》和PC遊戲《Left 4 Dead》,而不是復活的屍體 - 避免了喬治·A·羅梅羅創造的僵屍種類中存在的“行屍走肉”。
敘述
感染的起源
在殭屍末日的故事中,感染的起源總是多種多樣的。它們從最明顯的,如自然病毒(《生化危機》系列電影和《喋血街頭》中的水痘),這在生物學上更有意義,因為傳染性疾病攻擊許多生物和動物,而且在當今時代非常普遍,或者是實驗室中制造的人造病毒(《生化危機》系列和電影《恐怖星球》)。起源甚至可以是最不可能的,如外星物質(如在電影《活死人之夜》中由新聞界所推測的)甚至是神的懲罰或魔法(如在《暮光之城》和《權力的遊戲》中所暗示的)。最後,還有一些人選擇讓原因保持未知,不提及任何相關內容(如日本動畫系列《學園默示錄》或《行屍走肉》系列)。
世界末日的開始
起源的確定性(或不確定性)通常是由事故引起的(《生化危機》系列遊戲)或者源於某種無法控制的因素(《死亡遊戲》迷你劇),盡管仍然有一些情況下,瘟疫是有意引發的(在金屬樂隊Metallica的歌曲"All Nightmare Long"的音樂錄影帶中,蘇聯制造了美國的末日作為入侵計劃的一部分,在電影《恐怖星球》中,軍人開槍擊碎了病毒氣體的封存管)。感染通過與僵屍的激烈接觸(幾乎所有情況都發生),暴露於變形的原因(例如,《恐怖星球》),甚至在任何死亡後,無論是自然還是意外(羅梅羅和他的電影是最著名的例子)。
在某些情況下,感染還可能影響到除人類之外的其他生物(《生化危機》系列遊戲已經展示了所有受病毒感染或突變的動物,如狗、蜘蛛、鯊魚,甚至是被病毒轉變的植物,在《生化危機:封鎖文件2》中,甚至出現了巨大的僵屍大象)。最後,流行病的起因可能會使人變成僵屍,而不是一定會剝奪他們的意識,這是因為盡管僵屍被認為是非理性的動物,但它們仍然保持大腦活動以便移動和/或攻擊,盡管它們的意識受到嚴重損害(如在電影《科林》中所見)。感染可能始於一個僵屍感染另一個人,然後繼續擴散,直到變得不可控制(如漫畫《僵屍漫威》)或者某個地方可以一次性被完全感染(例如,在遊戲《死亡之島》中,恐怖分子釋放病毒到擁擠的購物中心)。
瘟疫的傳播速度是可變的,可能會迅速爆發(再次以動畫片《學園默示錄》為例),或者是逐漸進行的傳播,直到數周、數月或數年後才達到全球規模(羅梅羅的《活死人》系列,或者像《世界大戰Z》中講述的故事)。而病毒僵屍的傳播方式也是不同的,在電影《世界大戰Z》中,一個人轉變為僵屍需要幾秒、幾分鐘或幾小時,《世界大戰Z》同名書中,則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傳播,從感染者變為僵屍需要幾小時甚至幾天,這與正常感染的時間相一致。這種傳播方式在漫畫《行屍走肉》和同名電視劇中得到了啟發,此外,在《Zombieland》中,一整個國家被瘟疫所感染,需要大約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傳播完全(《喋血街頭》和《活死人的黎明》中也是如此)。
文明的反應
當普通人第一次遇到僵屍時,他們通常不會認為它確實是僵屍,而是會認為它是一個有心理問題或受傷的人(《活死人之夜》電影中一開始出現的兄弟就把僵屍當作了一個瘋子)。當試圖幫助或驅趕這個奇怪的個體時,許多人最終會被僵屍攻擊並感染另一個不謹慎的受害者。
總的來說,沒有人預料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所以都被這場災難所嚇到。目睹朋友和家人被這些生物奪去生命的人會以否認和不信任的態度回應,許多人會陷入震驚、呆滯或絕望,並自殺。還有一些人無法離開親人的屍體,最終成為屍體的第一位受害者,一旦屍體覆活。只有少數人經歷了恐怖的開始,並迅速學會了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在這些罕見的情況下,一些人試圖避開危險區域並組織起來,尋找能夠撤離幸存者的地方,比如軍隊或其他組織正在撤離的地方(如《Left 4 Dead》遊戲中的小組),或者建立一個安全的避難所以至少能在等待救援時生存下來(比如在《活死人之夜》中,四個幸存者躲在一個購物中心里)。
盡管大多數人更傾向於待在一起,但也存在個別人選擇獨自一人。這可能是為了不與其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始終專注於自己的生存,有時也可能是出於其他更高尚和/或理想主義的原因(以《生化危機》遊戲中的角色Ada Wong、電影《生化危機:絕命啟示錄》中開始獨自行動的角色艾麗絲,或者在死亡金屬樂隊Brain Drill的專輯《末日盛宴》中描述的未知主角為例)。最終,在社會徹底崩潰後,那些幸存下來的“幸運兒”(沒有被救援,仍然處於危險和自救狀態)開始意識到事情可能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了,現在是時候適應新的現實了。為了保持心智健康並有生活目標,許多人被希望激勵,希望在某個時刻一切都會恢覆正常(這些樂觀的想法貫穿於基督教金屬核樂隊The Devil Wears Prada的專輯《僵屍EP》中)。
末日後的生存
即使許多人的態度可能是尋找一個完全安全的地方(遠離僵屍的存在)並在那里過上安寧的生活(就像電影《死亡日》中幸存者的目標一樣), 一些幸存者會嘗試面對局勢並進入被行屍走肉所控制的區域。這些人會盡可能地消滅僵屍,從而也許會重新奪回被行屍走肉控制的地方,並使人類重新出現在那里(就像遊戲《死亡前線》的目標一樣)。作品向我們展示了通過破壞他們的大腦或神經結構來徹底摧毀僵屍是可能的,這可以通過射擊他們的頭部(像大多數作品中一樣)或者斷掉他們的脖子(更具體地說,在《生化危機》電影和文學作品《傲慢與偏見與僵屍》中)來實現。 - 在某些作品中,如喬治·羅梅羅的電影中,即使砍掉頭顱也不能徹底消滅僵屍,因為被砍掉的頭仍會試圖咬人。
由於找到一個完全安全的地方變得有些空想,並且與僵屍戰鬥是一項艱巨而昂貴的任務(彈藥和資源,不斷的戰鬥可能會導致團隊的損失),所以幸存者的定居成為現實,通常是在廢墟上重建結構,並在周圍建立一些防御措施以使他們遠離危險。這為文明帶來了新的曙光,建立了一個後啟示時代的社會(正如漫畫《死界》或羅梅羅的電影《死亡之地》中所見)。
即使許多人的態度可能是尋找一個完全安全的地方(遠離僵屍的存在)並在那里過上安寧的生活(就像電影《死亡日》中幸存者的目標一樣), 一些幸存者會嘗試面對局勢並進入被行屍走肉所控制的區域。這些人會盡可能地消滅僵屍,從而也許會重新奪回被行屍走肉控制的地方,並使人類重新出現在那里(就像遊戲《死亡前線》的目標一樣)。作品向我們展示了通過破壞他們的大腦或神經結構來徹底摧毀僵屍是可能的,這可以通過射擊他們的頭部(像大多數作品中一樣)或者斷掉他們的脖子(更具體地說,在《生化危機》電影和文學作品《傲慢與偏見與僵屍》中)來實現。 - 在某些作品中,如喬治·羅梅羅的電影中,即使砍掉頭顱也不能徹底消滅僵屍,因為被砍掉的頭仍會試圖咬人。
由於找到一個完全安全的地方變得有些空想,並且與僵屍戰鬥是一項艱巨而昂貴的任務(彈藥和資源,不斷的戰鬥可能會導致團隊的損失),所以幸存者的定居成為現實,通常是在廢墟上重建結構,並在周圍建立一些防御措施以使他們遠離危險。這為文明帶來了新的曙光,建立了一個後啟示時代的社會(正如漫畫《死界》或羅梅羅的電影《死亡之地》中所見)。
文化影響
學術研究
根據2009年由卡爾頓大學和渥太華大學進行的流行病學分析,即使是羅梅羅式的緩慢僵屍,也“很可能導致文明的崩潰,除非問題能夠迅速解決”。基於他們的數學模型,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比起隔離策略,更推薦采取積極的措施,因為隔離策略存在多種風險可能會破壞其有效性。他們還得出結論,即使發現了治療方法,也不會對仍然存活的人類數量產生太大影響,因為這只會延緩感染速度,而不會徹底根除它。
在較長的時間段內,研究人員發現所有人類最終都會變成僵屍或死亡。這是由於僵屍疫情使感染風險異常高,且難以中和死者。因此,這些僵屍的人口將繼續增長,而人類的後代只能茍延殘喘,但仍有很大傾向去滿足它們的食欲,導致人類數量處於不利地位的趨勢將會不斷加劇。研究人員還解釋說,他們的分析方法也可以應用於政治場景或具有潛在感染情況的疾病,因此在其他角度上也具有重要性。
政府
2011年5月18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簡稱CDC)在其網站上,由其主任阿里·S·汗少將在博客中發布了一篇名為“應急準備101:僵屍啟示錄”的文章,該文章旨在向公眾介紹如何準備迎接僵屍入侵,以此引起人們對更常見的自然災害預防和應對措施的重視,如地震、龍卷風和洪水等,利用這一受歡迎的流行題材來吸引人們的注意。
在文章中,汗博士說:“以僵屍啟示錄為例。是的,我說的是僵屍啟示錄。你現在可能會笑,但當真正發生時,你會感到慶幸自己讀過這篇文章,並且也許你甚至會學到一兩件關於如何為真正的緊急情況做準備的事情。” 汗博士利用僵屍大流行的概念吸引了美國人對即將到來的颶風季節的關注,並警告人們要像面對“饑餓的怪物”一樣準備迎接它。
倡議的出現
在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發布有關此主題的文章的一周之前,該機構的成員正在籌備一篇即將在同一個博客上發布的有關即將到來的颶風季節的消息,該季節預計將於6月1日開始。CDC的傳媒總監戴夫·戴格爾承認,“預防和公共健康並不是最吸引人的話題”。然後有人想起了在Twitter上發布的一條關於日本核災難中是否涉及僵屍的消息,此次核災難發生在2011年3月11日,當時發生了一次9.0級地震和隨後的海嘯襲擊了東北地區的地區。這個Twitter賬號被數千名用戶看到,引起了CDC對這個想法的注意。當戴格爾向他的上級提出這個“僵屍啟示錄”的主題時,他們都認為這會給文章帶來一些幽默感。在2011年5月18日,他們決定將這個主題應用到項目中,並將博客與兩個Twitter賬號聯系起來。結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戴格爾宣布,“CDC僵屍啟示錄”的“追隨者”數量與為了促進威廉王子和凱特·米德爾頓的婚禮而創建的Twitter賬號的數量驚人地相似。
宣傳的影響
CDC在關於如何準備應急包和制定地震和颶風逃生路線的常規指南中加入了有關僵屍的提及。例如:雖然博客提供了一些在“如果僵屍開始出現在你的前門口該怎麽辦”的好建議,CDC明確補充道:“你也可以在洪水、地震或任何其他緊急情況下應用這個計劃”。一舉兩得,這些提示既教會了如何躲避饑餓的僵屍,也教會了如何逃離自然災害:
「準備好你的逃生路線。當僵屍饑餓時,它們不會停止直到找到食物(也就是大腦),這意味著你必須迅速離開城市!提前考慮可能去的地方,以及其他多條路線,這樣食肉者就沒有機會了!當自然災害臨近時,你需要迅速尋找庇護所,這也會非常有幫助。」
該活動在5月21日之前發布,這一天被認為可能是世界末日,即使博客沒有提到或提及這一事件。這篇文章產生了如此巨大的數據流量,最終導致了負責托管CDC網站的服務器崩潰。通常,CDC網站的訪問量每周在1000到3000次之間。該網站有史以來的訪問記錄是10000次。然而,在2011年5月18日晚上,即有關僵屍的文章發布的那一天,該網站的訪問量已經達到了約30000次。該內容被歸類為“年輕人和流行文化的受眾群體”,很可能達到了其目的,因為它很快成為了Twitter上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最初,帶有標語“如果你準備好了應對僵屍啟示,那麽你就準備好了應對任何緊急情況”的個人資料有12000個關注者,但到了夜晚,這個數字已經增長了100倍,達到了120萬。
反應
羅伯特·佩斯特朗克(Robert Pestronk),美國縣市衛生官員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unty and City Health Officials)的執行總監,同意“僵屍末日”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可以提高人們對嚴重預防措施的意識,這些預防措施以前被忽視了。
然而,這項活動並沒有涵蓋所有方面。戴夫·戴格爾(Dave Daigle)表示,許多對僵屍感興趣的人訪問了CDC的博客並關注了該活動在Twitter上的個人資料,他們問了關於用什麽武器對抗行屍走肉最好的問題。對此,汗博士回答說:“請記住,我們是一個公共衛生中心,所以我們不會對武器做任何推薦。我們會把這個交給執法人員。”《大西洋》雜志的克里斯·古德(Chris Good)認為CDC在武器方面的建議缺失是“CDC傳播的失敗”,並寫道:“如果真的發生了僵屍啟示 - 這很重要 - 不要把CDC的規則作為你行動的唯一參考。該機構的僵屍計劃沒有提及霰彈槍、火把、汽車直接撞擊、在高處避難、夜間行動與白天行動的區別,或者任何真正有效的策略來防止僵屍進入你的房子。它的一些建議是好的,但可能更適合人們在發生例如颶風等事件時。”
其他人更擔心CDC活動資金的使用,但該機構向公眾保證,沒有額外費用用於支持“僵屍啟示”博客及其推廣。
北卡羅來納大學希爾禮拜堂公共衛生學院(通常簡稱為UNC)的比爾·根特里(Bill Gentry)表示,CDC值得稱讚嘗試不同的方法,“但這並不意味著該機構應該開始使用吸血鬼來推動疫苗接種活動,或者使用外星人來警告吸煙的危害”。
盡管受到負面批評,CDC仍將焦點放在活動的巨大影響上,並制定新的想法。該機構計劃舉辦一個視頻比賽,參賽者將展示他們如何為緊急情況做準備,包括洪水、地震、颶風和僵屍襲擊。視頻將由新成立的“CDC反僵屍特別工作組”進行評審。該機構還計劃進行一項調查,以了解有多少讀者實際上遵循了博客的建議,並做好了自然災害、僵屍襲擊和其他危險情況的準備。
生存主義
隨著越來越多的作品涉及“僵屍末日”的概念,人們開始為其假想發生做準備的數量也在增加。這種準備的努力包括制造武器,分發告示,告知人們如何在感染爆發中生存,甚至還有非政府組織舉辦的災難管理會議。
總的來說,“生存主義”與長期的悲劇(在許多情況下)有關(甚至可能持續數年,如果有結局的話),例如僵屍末日,與地震、海嘯、颶風或類似事件相比,它經歷了許多變化。總的來說,這些較為顯著的變化包括:
第一,應采取這些措施的時間,以及這些措施所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持續時間。如前所述,僵屍末日的主要特征是其持續時間,可能會延續數年,而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措施可能需要一生都要遵循;
第二,與其他任何災難相比,主題內的幸存主義方法通常更為極端,因為許多規則涉及以生存本能為代價的人類特征的喪失。其中一些規則包括不要相信任何請求庇護的人(即使是兒童或老人,在懷疑其是否感染的情況下),不要幫助處於危險中的任何人(否則會招致危險),立即切斷被僵屍傷害的肢體並進行燒灼處理(這一過程必須毫不猶豫地進行,因為速度是挽救受害者生命的唯一嘗試),或者最極端的一條是執行(或自殺)被感染並因此被判定死刑的個體,即使這個個體是親人;
第三,其他在自然災害情況下的非傳統措施包括在地點之間進行旅行(最好在夜間),使用無聲的交通工具(自行車是最好的選擇),用板條/家具/任何重物加固住所的門窗,等等。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基本的生存技巧也同樣適用,例如儲存食物(始終優先選擇不易腐爛的食物)、藥品和繃帶,除非極其必要,不要離開庇護所,為庇護所建造逃生路線或應急出口(或者尋找已經準備好的庇護所),如果旅行,只攜帶必需品,等等。
一本以“指南”形式探討這一主題的書籍於2003年出版。名為《僵屍生存指南》(The Zombie Survival Guide)的書由馬克斯·布魯克斯(Max Brooks)撰寫(他也是《世界大戰Z》的作者),是一種詳細教授在僵屍末日情況下該做什麽、何時做以及如何做的手冊。該書中提供了相對完整的主題覆蓋,包括生存(庇護所、供給、武器、交通工具、旅行等),還包括有關僵屍本身的一些事實,例如它們如何感染受害者、它們可能的起源(虛構的Solannum病毒)等相關事實。在美國,該書最初發行時被歸類為幽默(因為布魯克斯經常使用更輕松的語言風格),恐怖和信息類別。該書銷量很大,顯示了該主題受到了廣泛的好奇和興趣。
該書中引人注目的另一個部分是一節描述(按時間順序)沿著歷史發生的一些虛構的僵屍入侵事件 - 這些記錄(由布魯克斯本人提供)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希拉科波利斯城,這些記錄一直延伸到了歷史上最後一個被稱為“可驗證”的入侵事件,即2002年發生在聖托馬斯的維爾京群島。
概念的呈现
參見:喪屍電影列表
電影
喬治·A·羅梅羅(George A. Romero)的“活死人三部曲”系列電影不僅在歷史上開創了這一流派,而且被視為恐怖片中最傳統的僵屍題材。作為導演的電影中的一個共同特征,對於僵屍啟示的起源並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解釋——它可能是由致命病毒引發的,也可能是更加難以解釋的事情,比如“神的懲罰”等。
在21世紀初,喬治·A·羅梅羅的“活死人三部曲”系列電影、2004年的《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Dead)重拍版、《Dawn of the Dead》(1978年)、《活死人黎明》(2004年)、《Jovens presos num Shopping center tentando sobreviver》、《Extermínio》(2002年)及其續集《Extermínio 2》(2007年),以及《生化危機》系列電影,重新定義了這一流派。前兩部電影中,實驗室制造的一種狂犬病病毒在英格蘭蔓延,然後在整個歐洲造成了大規模的破壞,而在《生化危機》中,感染從一個實驗室開始,那里創造了引發僵屍瘟疫的病毒。隨著影片的發展,感染蔓延到整個城市,最終導致全球大流行,從而使人類幾乎滅絕。該系列電影共有四部,還有一部完全由計算機圖形制作的電影(這部電影與其他電影不同,它使用了遊戲中的著名角色而不是為電影創造的角色)。
在《Extermínio》和《生化危機》之後,其他這類流派的電影也陸續問世,並受到了評論界和觀眾的好評,使得“僵屍電影”這一流派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包括“僵屍喜劇”《Fido》(2006年)、《僵屍肖恩》(2004年)、《僵屍樂園》(2009年)以及《蒸汽浩劫》(2007年,由羅伯特·羅德里格斯(Robert Rodriguez)執導,由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制作)、以及獨立電影《Colin》(2008年)。《Colin》因將僵屍啟示以一名僵屍的視角呈現而被認為是創新的。故事中,Colin是一名在僵屍感染開始時被咬的年輕人,最終變成了僵屍。即使作為一名僵屍,他仍然保留了最近的人類記憶的殘留,表明這些生物並非完全沒有意識。
漫畫與文學
《Deadworld》是Stuart Kerr和Ralph Griffith創作的系列漫畫故事,始於1987年,是這一流派最古老的例子之一,但可以說是羅伯特·柯克曼(Robert Kirkman)的《行屍走肉》是美國漫畫中最為顯著的處理這一主題的例子。這部漫畫始於2003年,講述了一群生存者在一個被僵屍摧毀的世界中的故事,以及他們的內部沖突。這部戲劇有時會偏離“僵屍”主題,轉向更個人的議題,強調普通人在悲劇中的性格變化。
《行屍走肉》通常被視為在漫畫中普及這一流派的先驅。隨著它的成功,其他系列作品也陸續問世。在眾多的後續作品中,值得一提的是漫威僵屍系列,已經衍生出四部續集。在這些關於漫威宇宙中的超級英雄和超級反派的故事中,一個外星病毒摧毀了文明,甚至感染了擁有超能力的人。再也沒有英雄或反派,只剩下幸存者,他們為了保持免受感染的狀態而奮鬥,以及“超級僵屍”,它們吞噬和殺害它們所遇到的一切。
在亞洲,這個主題被用在了2006年由佐藤大輔(Daisuke Sato)創作的漫畫《學園默示錄》中。這部漫畫以日本一群中學生的視角講述了一場僵屍啟示,以及年輕人如何在目睹可怕的暴行和社會的終結時成熟。
在以僵屍末日為主題的書籍中,有一些特別值得一提,比如大衛·惠靈頓(David Wellington)寫的《Monster Island》、《Monster Nation》和《Monster Planet》三部曲(2004年至2005年),這些故事講述了末日來臨前、感染期間和起初爆發幾年後的情況;Max Brooks的《世界大戰Z》(2006年);Carrie Ryan的《手和牙之森》(2009年);以及Seth Grahame-Smith的《傲慢與偏見與僵屍》(2009年),以將簡·奧斯丁(Jane Austen)1913年的經典作品《傲慢與偏見》與現代僵屍小說的元素相結合而聞名。
電視節目
盡管以同名漫畫為基礎的《行屍走肉》被宣稱為首部將僵屍啟示轉化為電視劇的作品,但並不是這一流派的唯一代表。2008年制作的英國迷你劇《Dead Set》就是一個例子,該劇展示了一群參加英國版真人秀《大哥》的參賽者,在節目的房子里被困後,最終成為了僵屍啟示中唯一的幸存者。
電玩遊戲
《生化危機》遊戲系列由卡普空公司開發,是將“僵屍啟示”流派在電子遊戲中推廣得最為成功的之一。在遊戲中,一家名為Umbrella Corporation的跨國制藥公司秘密進行生化武器實驗,旨在軍事目的上使用。在這些實驗中,他們研發了T病毒,當病毒(意外或故意)污染了某個地區時,將其轉化為一片充滿食人僵屍的荒涼土地。玩家總是扮演某個幸存者或調查員的角色,必須在與僵屍的生死搏鬥中揭示更多該公司的計劃,並努力活下去。
其他這一流派的例子包括《DayZ》、《Left 4 Dead》(2008年)及其續作《Left 4 Dead 2》(2009年),均由Valve Corporation發行——這些第一人稱射擊遊戲中,一組武裝的幸存者必須想辦法從被感染的城市中脫身,該城市被一種合成的暴怒病毒感染;以及由卡普空公司制作的《死亡之島》(2006年)及其續作《死亡之島2》(2010年)。在第一作中,主角被困在一個購物中心中,四周都是僵屍。遊戲鼓勵玩家發揮創造力,可以利用購物中心中找到的任何物品作為武器,或者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創造新武器。第二作沿襲了相同的前提,但這次沒有了單一購物中心的限制,而是有整個城市可以探索。另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由Naughty Dog公司開發並於2013年6月14日獨占推出的《最後生還者》。玩家扮演喬爾,穿越2033年的美國後啟示環境,他的任務是護送年輕的埃莉到一個友好的抵抗組織——螢火蟲。
音樂
在音樂領域,僵屍末日已經被以嚴肅和滑稽的方式進行了處理。例如,The Beatles的僵屍模仿樂隊Zombeatles於2006年推出了一首名為《Hard Day's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與喬治·羅梅羅的電影名作聯想在一起)的歌曲,描繪了一個世界,其中僵屍吞噬了所有的人類存在。
另一個例子是基督教金屬核樂隊The Devil Wears Prada,他們在2010年8月發布的作品《Zombie EP》中,通過激烈的聲樂和快節奏的樂器演奏,提到了我們應該在災難的混亂中保持生存的希望。該樂隊選擇了這個主題作為EP的主題,是因為主唱Mike Hranica對“僵屍啟示”主題有著極大的興趣。
其他樂隊,如死亡金屬樂隊Brain Drill,更傾向於以激烈和憤怒的方式處理這一主題。這個樂隊在2008年推出了專輯《Apocalyptic Feasting》,封面藝術和歌曲《Consumed by the Dead》以及標題曲都明確提到了僵屍啟示。還有其他樂隊是為了傳播這一概念而存在的,比如Zombie Apocalypse,它是以這個主題為基礎創建的。該樂隊的所有歌詞和藝術都圍繞著僵屍啟示。
然而,事實上,一個真正取得巨大成功的樂隊是重金屬樂隊Metallica,他們不僅提到了僵屍啟示,而且利用它創造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在2008年發布的音樂錄影帶《All Nightmare Long》中,蘇聯在通古斯卡事件期間發現了一種未知來源的孢子,具有使死細胞覆活的能力。然後,蘇聯人在美國的領土上大規模地噴灑這種孢子,從而在那里創造了一個僵屍啟示。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進入這個國家,消滅由此產生的僵屍,重新殖民美國並將其控制在自己手中。
此外,重金屬樂隊Avenged Sevenfold的歌曲《Dancing Dead》雖然沒有直接提到“僵屍”這個詞,但卻提到了它們,比如“Dead men, They celebrate, As the final chapter, Fades away, Cuz they can't hide, We can see their flesh is rotten”(譯:死人,他們慶祝,當最後一章消失時,因為他們無法隱藏;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肉是腐爛的)。這首歌是2008年發行的專輯《Diamonds in the Rough》中的一部分,與現場演唱會DVD《Live in LBC》一起發布。
這一主題也在美國音樂家邁克爾·傑克遜的歌曲《驚魂夜》中得到了探索。雖然這首歌的音樂錄影帶沒有對僵屍啟示進行深入探討,但它對於使這一主題在音樂領域得到探索做出了重要貢獻。
參見
‧ 喪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