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日文頁面

 

兩面宿儺

  兩面宿儺 (日語:両面宿儺)是傳說在日本古代仁德天皇時期,出現在飛驒地區的異形人物,被人們視為是一種鬼神。在《日本書紀》中,他被描述為被武振熊命所擊敗的兇惡之徒,但在岐阜縣的當地傳說中,也有關於他消滅毒龍或成為寺廟的奠基者的傳說。

 

目錄

1.《日本書紀》的記載

2. 傳說的地位

3. 考證

4. 其他

5. 作品

 

《日本書紀》的記載

  在《日本書紀》中,兩面宿儺出現在仁德天皇第65年的記載中。

 

  原文:六十五年 飛驒國有一人 曰宿儺 其為人 壹體有兩面 面各相背 頂合無項 各有手足 其有膝而無膕踵 力多以輕捷 左右佩劒 四手並用弓矢 是以 不隨皇命 掠略人民爲樂 於是 遣和珥臣祖難波根子武振熊而誅之

 

  翻譯:在第65年,飛騨國有一個名叫宿儺的人。他有一個身體,但有兩張臉,分別朝向相反的方向。他的頭頂合在一起,沒有頸部,身體上各有四肢,有膝蓋但沒有腳跟。他非常強壯且靈活,左右腰間帶劍,用四只手來操縱兩張弓和箭。宿儺不順從皇命,而是享受搶劫人民的樂趣。因此,仁德天皇派遣了和珥臣的祖先,難波根子武振熊,前去處決他。

 

  兩面宿儺被描述成有八只手腳和兩張面朝相反方向的臉的奇怪的存在。類似於被認為被神功皇後消滅的羽白熊鷲,以及《日本書紀》和《風土記》中經常出現的土蜘蛛,這類異形可能代表對不服從王權的力量的輕蔑描述。一般認為,仁德紀的記載反應了5世紀時大和王權與飛馬地區的豪族接觸並征服的事實。然而,飛馬地區在4世紀就已經建造了一些古墳,如三日町大塚古墳和亀塚古墳等,所以有人提出,這些地區曾經被朝廷納入勢力範圍,然後發生了某種反叛事件,有關異形的描述可能反應了當時的服從過程。

  此外,根據描述中沒有「ひかがみ」(踵)的部分,有人認為這可能暗示著飛驒山區居民穿著脛當和足半草履狀的爪皮(つまがわ),這些描述可能與飛馬地區的山區居民有關。

 

岐阜縣的當地傳說

  《日本書紀》中將兩面宿儺描述為違抗皇命的兇徒,但在從飛驒國到美濃國的舊飛驒街道沿線,留存著各種不同的傳說,這些傳說內容與《日本書紀》的描述大不相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傳說:

 

丹生川的傳說

  《千光寺記》是一本記載為元和7年(1621年)的文獻,其中記錄了位於日本高山市丹生川町下保的袈裟山千光寺的緣起。根據文獻,仁徳帝時代在飛馬國出現了一個名叫宿儺的人,他從飛馬國日面出羽ヶ平的巖窟中出現。他的身高達十八丈,具有一頭、四只手和四只腳,被認為是救世觀音的化身,他創建了千光寺。在那個時候,山頂下的土中發現了一個石棺,里面有部分法華經、一件袈裟和一個千手觀音的雕像。同樣,在丹生川町日面的善久寺的創立傳說中也提到了兩面宿儺大士,並在寺廟中安置了一尊兩面宿儺的木像。此外,位山(高山市一宮町)上的鬼神「七儺」也被認為是被兩面宿儺根據天皇的命令擊敗的。位山附近還有飛驒一宮水無神社享保年間編纂的《飛州志》中提到神寶之一是「七難的頭髮」,並記載了鬼神七難被神威所消滅的傳說,這是神主家的傳說。

 

金山的傳說

  根據《金山町誌》的記載,當飛馬地區的豪族兩面宿儺得知武振熊命前來討伐時,他離開了八賀郷日面出羽ヶ平,前往金山的鎮守山,並在那里逗留了37天,然後前往津保的高沢山,但最終被打敗並且戰死。另外還有一種傳說,稱兩面宿儺從出波平飛到金山的小山上,然後在那里誦念了37天的大陀羅尼,祈禱國家安全和五穀豐收,然後前往高沢山。因此,這座山被稱為鎮守山,村民們在那里建造了觀音堂來供奉。

 

關市下之保的傳說

  根據《新撰美濃志》引用的大日山日龍峰寺的寺傳,有一位名叫兩面四臂的奇特人物居住在飛馬國,他曾制伏了高沢山上的毒龍。隨後,行基創建了寺廟,並安置了千手觀音的雕像。傳說中,千本檜(一種植物)是這位奇特人物插在地里的杖發芽生長的結果。另外還有一種傳說稱,這位奇特人物從飛驒國遷移到高沢山後,根據靈夢的啟示成為了觀音的化身。此外,《美濃國観音巡禮記》將日龍峰寺的創立者稱為「兩面四手上人」。

  此外,還有許多八幡社分布在飛馬各地,傳說它們是為了紀念擊敗兩面宿儺的武振熊命而建立的。

 

傳說的地位

  這些散布在濃飛地區的傳說,盡管有些與《日本書紀》的描述相符,但都將兩面宿儺描繪成不僅僅是一個兇惡的罪犯,而是飛馬地區的豪族,最終被官方軍隊擊敗。另一方面,一些傳說描述他退治了龍或邪惡魔鬼(如高沢山和位山),或者與寺廟的緣起相關(如千光寺、善久寺和日龍峰寺),表現出了他像地方英雄一樣的壯麗業績。這些傳說似乎在地方居民中保持了對古代豪族的崇敬,這些豪族曾反抗大和王權。

  然而,這些傳說大多數是在江戸時代以後記錄的。即使在江戸時代的信仰基礎上,將兩面宿儺與寺廟的創建聯系在一起仍然存在難題,因為與《日本書紀》中的描述之間存在明顯差異。關於這些傳說的起源,尚沒有明確的共識,但一些研究者認為,地方傳說中的兩面宿儺是一個受到王權壓制、在觀音信仰的庇護下幸存下來的英雄的遺留,他們將位山視為飛馬一宮水無神社的原始祭神。

 

考證

  在日龍峰寺的起源傳說中,兩面宿儺被描述為穿著鎧甲,手持鉾、錫杖、斧和八角檜杖的英雄,他被視為拯救國家的英雄。

  然而,關於《日本書紀》中的兩面宿儺的傳承存在一些問題。根據歷史學家的觀點,仁徳天皇時代是公元5世紀初期的時期,這個時期被認為不太可能是佛教傳入日本列島的時期。此外,被認為擊敗兩面宿儺的武振熊命活動的時間過早,他活動在神功皇后應神天皇時代,而不是仁徳天皇。因此,這些傳說在整體上似乎存在不一致性。

  然而,兩面宿儺傳承的文章是關於飛驒地區的國史中的首次見證,考慮到當地傳說的存在,有人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神秘傳說。這些傳承可能反應了地方歷史和英雄故事,而不僅僅是怪異的傳說。

 

其他

‧ 在千光寺、善久寺和日龍峰寺等地,都有両面宿儺的雕像,這些雕像通常描繪他有前後兩張臉,身穿唐裝甲胄,手持斧頭或劍。這些雕像在外觀上類似於韋駄天的形象。

‧ 2006年的發掘研究中,出土了一種前後都有臉的人物埴輪(僅有頭部),這些埴輪出土於和歌山市巖橋千塚古墳群的大日山35墳(公元前6世紀前半)。雖然這些埴輪具有前後兩張臉,但目前尚不清楚它們與兩面宿儺的關聯。

‧ 頭部和腰部合並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例如,連接雙胞胎),因此,兩面宿儺的存在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與一目小僧不同,兩面宿儺更多地在考古學領域中討論。

高山市丹生川町以宿儺南瓜而聞名。

‧ 兩面宿儺在外貌上與羅馬神話中的雅努斯(擁有前後兩張臉)有相似之處,但是在地理上更接近印尼尼亞斯島的西海區域,那裡也有與之相似的神祇。

‧ 下呂市金山町中津原的下原八幡神社,其起源與武振熊命前來擊敗兩面宿儺有關,他在此地設立了一個臨時祭壇並祭拜武神(八幡神)。

‧ 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作品《會飲篇》中,亞里士多德的演說裡出現了兩個巨人,它們的背部相對,共享一個身體。

 

作品

‧《両面宿儺》(作者:豊田有恒,ハヤカワ文庫):這是一本以兩面宿儺為題材的短篇小說集,作者的作品在其中探討了關於兩面宿儺的各種考察。

‧《宗像教授伝奇考》(作者:星野之宣):在這本書的「兩面宿儺」章節中,對兩面宿儺進行了一些考察。

‧《靈異教師神眉》(原作:真倉翔,作畫:岡野剛,刊載於《周刊少年JUMP》):在漫畫靈異教師神眉中,鵺野鳴介解開了位於信州山區的兩面宿儺的封印,導致他復活並獲得了山之力,但是之後被一個名叫「鬼之手」的力量擊退。

‧《咒術迴戰》(作者:芥見下下,刊載於《周刊少年JUMP》):這部漫畫中,主人公虎杖悠仁攜帶著一個叫做「咒物」的存在,它在某種程度上與傳說中的兩面宿儺有所不同,故事中宿儺原本是人類,被稱為「詛咒之王」。

‧《神咒神威神楽》:這是一部描述天魔宿儺的作品。宿儺是一個自由奔放的角色,享受精神上攪亂他人的樂趣,具備摧毀他人異能力的能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日本 咒術迴戰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紅色辣椒人 的頭像
    紅色辣椒人

    紅色辣椒人

    紅色辣椒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