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英文頁面

 

門客

  門客 (英語:Retainer),又稱賓客、食客,是古代中國從前秦時期到漢朝的一種特殊社會團體,他們在貴族、官員或是強大的地主手下以侍從的身分擔任雇員。

  門客通常會長期留在雇主的住所,由主人提供飲食及其他需求。透過雇主,門客也能獲得各種利益,例如行政上的權力、名聲、社會流動以及社會地位。作為回報,門客必須向主人提供私人援助,通常是顧問、文書和保鑣等工作,但有時會作為代理官員、僱傭兵,或是更危險的工作,例如間諜、暗殺和戰爭。雖然門客與雇主的關係是一種社會契約,但是門客通常可以在職務之外自由進出,無需取得許可。

 

歷史上的發展

  菁英們將門客作為私人援助的方式,至少可追溯自戰國時期(西元前476-221年),古代的中國社會結構在此一時期受到了挑戰,,在西元前771年周朝廷遷移至成周(今天的洛陽)後,朝廷的重要性與權力降低,而西周時期建立的封建制度經歷了巨大的改變。周天子(周朝的君王)這時僅僅只是一位魁儡,而原先依靠周天子血緣關係的社會階級制度也此時也受到嚴重的影響。

  前秦時期雇用門客的行為延續到了秦朝(西元前221–207年)。皇帝的大臣李斯(西元前280–208年)以及位高權重的宦官趙高,同樣也雇用了一大批的門客。

  雇用門客在漢朝仍然相當流行。據記載,漢朝門客人數最多大約為一千人。在強大雇主的庇護之下,門客經常能藉此來逃避繳稅。此外,當時的政府很難向權勢人物的門客徵集勞工和兵役。

 

門客的社會地位

  在前秦時期,門客的社會地位並不低下。門客的主人,雖然在政治、社會地位和財富上都高人一等,但仍然必須禮貌的對待門客。但是門客的地位不盡相同,其待遇也不太一樣。

 

門客的作用

  在前秦時期,門客很少有一定的職責,通常也不會被主人分配到一般的工作。門客被預期為在特殊場合下,在需要時根據他們的能力提供幫助。戰國四公子的孟嘗君曾經想派人去收取債務,他查詢了手下的門客,是否有人精通管帳並且能勝任此次的工作(焚券市義的故事)。有時任務是困難甚至危險的。門客必須聽從主人的吩咐,甚至為主人冒生命危險。曾有數百名門客為了追隨信陵君而準備捨棄生命。

  在漢朝,門客擔任了各種職位。他們通常都是能擔任高官私人顧問的智者。其他則是擔任體勞動或是卑微的工作。有些門客則是擔任保鑣。

 

歷史上有名的門客

  在戰國時代,孫臏是田忌的住所中有名的門客。

 

參見

戰國四公子

封建制度 (中國)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中國 歷史 戰國 門客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紅色辣椒人 的頭像
    紅色辣椒人

    紅色辣椒人

    紅色辣椒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