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英文頁面

 

穴居人

   穴居人 (英語:Caveman)是一種定型角色,該角色代表了舊石器時代的人類。

   這種角色類型的大眾化可追述至20世紀早期,當時尼安德塔人被具影響力的學者瑪瑟蘭·蒲勒與阿瑟·基思描述成「類人猿」和「類似猿猴」的模樣。

   穴居人 (英語:Caveman)是一種刻板印象中的角色,該角色代表了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這一形象的流行可追溯至20世紀初,,當時尼安德塔人被具影響力的學者瑪瑟蘭·蒲勒與阿瑟·基思描述成「類人猿」和「類似猿猴」的模樣。

   「穴居人」這一術語在分類學上曾對應於現已廢棄的二名法分類Homo troglodytes (林奈,1758年)。

 

大眾文化中出現的刻板印象角色 - 穴居人 (Caveman)

Le Moustier Neanderthals (查爾斯·奈特,1920)

 

特徵

   穴居人通常被描繪為身穿蓬亂的獸皮,並具備與上一次冰河時期的行為現代性人類 (Behaviorally Modern Humans)相似的洞穴繪畫能力。他們通常被表現成使用石頭、牛骨棒、長毛或是綁著石頭的棍子當作武器,並且被描述成缺乏才智,容易驚嚇,好鬥兇猛等特性。

   典型的穴居人擁有低沉粗獷的聲音,並以「ooga-booga」這類聲音或簡單詞語進行交流,通常會發出咕噥聲 (grunt)來表達意思。

   流行文化中,穴居人經常被錯誤地描繪為與恐龍共存,儘管非鳥類恐龍 (non-avian dinosaurs)早在白堊紀末期 (約6600萬年前)就已滅絕,而智人(Homo sapiens)則在此事件的數百萬年後才出現。

   這類刻板印象通常與舊石器時代 (Paleolithic Era)聯繫在一起,有時也被稱為石器時代 (Stone Age),但舊石器時代只是石器時代的一部分。該時代大約從200萬年前開始,持續至距今4萬到5千年間。

   「穴居人」這一形象的來源,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歐洲石器時代文化的考古遺跡,因為許多重要的文物都是在洞穴中被發現的。然而,這更可能是因為洞穴的環境更容易保存文物,而非代表舊石器時代人類普遍居住於洞穴之中。

   直到最後一次冰河期,大多數人類並未居住在洞穴中,而是以游牧方式生活,住在各種臨時性住所內,如帳篷或木製小屋 (例如奧哈羅遺址 Ohalo)。儘管如此,確實存在一些真正的穴居住處,例如以色列的卡梅爾山 (Mount Carmel)洞穴。

   傳統上,刻板印象中的穴居人通常穿著由動物皮毛製成的簡單衣物,並以一側肩膀的吊帶固定,或是穿著豹紋或虎皮的兜襠布 (loincloth)。

   女性穴居人形象則類似,但比例通常較為纖細,並經常將骨頭紮在頭髮上。此外,他們通常攜帶大型棍棒 (形狀類似圓錐體)。

   他們的名字也往往是簡單的咕噥聲,如「Ugg」或「Zog」。

 

大眾文化中出現的刻板印象角色 - 穴居人 (Caveman)

《石器時代的洞穴男孩(The Cave Boy of the Age of Stone)》一書中,由不知名的藝術家所作的插圖,圖中一位穴居人正在狩獵棕熊

 

歷史

   類似穴居人的「野人」(wild men)紋章形象在歐洲和非洲的圖像藝術中流傳了數百年。在中世紀,這些野人通常在藝術與文學中被描繪為蓄鬍、全身覆滿毛髮,並經常手持棍棒,居住在洞穴中。雖然野人總是被描繪為生活在文明社會之外,但他們的人類或非人類身份的爭論仍在繼續。

   在柯南·道爾的小說《失落的世界》(1920)中,描述了猿人與現代人類發生了激烈的戰鬥。魯德亞德·吉卜林 (Rudyard Kipling)的童話集《恰如此這般的故事》(Just So Stories)(1902)中的《第一封信是怎麼寫的》(How the First Letter Was Written)和《字母是如何創造的》(How the Alphabet was Made)則描繪了一群穴居人的故事。

   埃德加·萊斯·巴勒斯 (Edgar Rice Burroughs)在《被遺忘的時光之地(The Land That Time Forgot)》(1918)中延續了這一概念。同時,一類以穴居人為主題的電影類型也開始興起,代表作如D·W·格里菲斯 (D. W. Griffith)的《人類的起源(Man’s Genesis)》(1912)。這部作品甚至啟發了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的諷刺作品《他史前的過去》(His Prehistoric Past)(1914),以及《蠻力(Brute Force)》(1914)、《穴居人》(The Cave Man) (1912)和後來的《穴居人》(Cave Man) (1934)。

   根據描述,格里菲斯筆下的角色無法言語,並且使用棍棒與石塊作為武器,而《穴居人》(Cave Man)的主角則更像是泰山 (Tarzan)般的英雄人物,甚至與恐龍搏鬥。

   《穴居人隊長與少年天使們》(Captain Caveman and the Teen Angels)(1977–1980)是一部動畫喜劇,其中的主角——穴居人隊長,被描繪為滿身長毛、手持巨型棍棒,某一集甚至將這種形象擴展到他的同時代人。

   格里菲斯的《蠻力》(Brute Force)是最早將穴居人與恐龍放在同一場景的電影之一,其中出現了一隻角鼻龍 (Ceratosaurus)。這部電影進一步強化了「非鳥類恐龍曾與史前人類共存」的錯誤概念。

   後來,這種時代錯置的組合逐漸成為刻板印象,並經常被故意用來製造喜劇效果。例如,漫畫作品《B.C.》、《Alley Oop》、西班牙漫畫系列《Mortadelo y Filemón》,以及偶爾出現在《The Far Side》和《Gogs》中的情節,都描繪了穴居人與恐龍並存的世界。

   漫畫家蓋瑞·拉森 (Gary Larson)甚至在1989年出版的《The Prehistory of the Far Side》一書中幽默地坦白:「神父,我在同一幅漫畫裡畫出了史前人類與恐龍,我有罪!」

   動畫影集《摩登原始人》(The Flintstones)是一部對家庭情境喜劇的戲仿作品,其設定中,主角佛雷德·石頭人(Fred Flintstone)一家竟然將恐龍、翼龍和史前哺乳動物用作工具、家電、交通工具與建築設備。

   該系列的一些衍生作品甚至還加入了「穴居人隊長」這一角色,進一步加深了這種荒誕的跨時代設定。

 

大眾文化中出現的刻板印象角色 - 穴居人 (Caveman)

1940年Action Stories雜誌上的封面,在時代錯置的安排下,穴居人在與恐龍戰鬥

 

參見

洞穴居民 (Cave dweller)

Cavewoman (1993年到2009年的美國漫畫書系列)

‧ Cavegirl (2002年到2003年的英國電視劇系列)

Dawn of Humanity (2015年PBS電影)

Walking with Cavemen (2003年的迷你紀錄片系列)

Man Cave

尼安德塔人在大眾文化中的形象

史前小說 (Prehistoric Fiction)

鷦鷯屬

野人 (Wild man)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文學 穴居人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紅色辣椒人 的頭像
    紅色辣椒人

    紅色辣椒人

    紅色辣椒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