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日文頁面
恐龍恆溫動物說是一種學說,該學說認為恐龍是恆溫動物。
概要
在1970年代中期之後,美國古生物學家約翰·歐斯壯 (John Ostrom)以及被認為是優秀學生的羅伯特·T·巴克 (Robert T. Bakker)提出了一種學說,即「恐龍 (至少部分恐龍)實際上可能不是以往所認為的變溫動物,而是恆溫動物」。
當時普遍認為,像哺乳動物和鳥類這樣的高等動物是恆溫動物,而像爬行動物等較低等的生物是變溫動物。恆溫動物可以在不受氣溫影響的情況下進行活動,而變溫動物則在氣溫較低時體溫下降,活動變得遲緩。因此,一度被認為是變溫動物的恐龍也被認為是非常遲緩的動物。奧斯特羅姆和巴克提出了這一傳統觀點的異議,並提出了恐龍以更活躍的形象。這一觀點被認為徹底顛覆了恐龍的傳統形象,自發表之初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激烈的討論。有人認為將恆溫動物的恐龍歸為與變溫動物的爬行動物不合適,應該將其定義為一個不同的恐龍類別。
與鳥類的關係
當時,學界也存在關於鳥類的祖先是否是恐龍的爭議,這成為學術界的一個議題,也與恆溫恐龍的論戰有所交織。主張鳥類的祖先是恐龍的立場認為,應該將恐龍視為與鳥類相同的分類,而不是歸為爬行動物,並提出了將其稱為「恐龍鳥類」的建議。這些爭論引發了學術界和古生物學界的深入探討和辯論。
後續發展
後來的研究表明,鳥類的祖先是恐龍 (獸腳類),並且鳥類是恐龍的現存系統。特別是在1990年代中期以後,所謂的「羽毛恐龍」化石的發現加強了這一觀點。羽毛在維持鳥類體溫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合理地推斷,擁有羽毛的恐龍也具有較高的體溫調節能力。儘管擁有羽毛不能單獨確定是否為恆溫動物 (參考後述),但至少有一部分恐龍很可能是恆溫動物。
在這方面,一些三疊紀的主龍類,例如引鱷 (Erythrosuchus),被懷疑是否也具有恆溫性。實際上,對現存的鱷魚類,如短吻鱷的心臟進行研究時,發現牠們過去可能保持過恆溫性。
另一方面,特別是體型巨大的恐龍由於其性質,體溫通常會自然地保持。事實上,為了保持適當的體溫,更重要的任務可能是排出多餘的體熱。
此外,傳統觀點認為「哺乳動物和鳥類是恆溫動物,其他動物是變溫動物」也被認為不再合適。哺乳動物和鳥類中存在體溫變動很大的物種,即使具有保暖功能的羽毛或毛皮。而其他動物中也有體溫相對穩定的物種。例如,鳥類中的杜鵑科和哺乳動物中的樹懶科就具有較低的體溫調節能力。另一方面,爬行動物中的海龜類則被證實具有較高的體溫調節能力。
目前,基於體溫調節能力來將生物分為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已經被認為不再有太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