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節錄自維基百科英文頁面
印度的國名
印度共和國的國名在英文中主要有兩種簡稱,這兩種簡稱都擁有歷史上的特殊意義,分別是India以及Bhārata。此外還有第三種名稱「Hindūstān」(印度斯坦),當印度人之間互相交談時,有時會使用這種替代名稱來稱呼印度次大陸上大部分的印度地區。「Bhārata」、「India」以及「Hindūstān」的使用時機取決於交談時的上下文以及語言類型。
「Bhārata」是印度當地許多語言中的一種名稱,起源自耆那教中的神話人物,勒舍波提婆 (Rishabha)的兒子Bharata轉輪王 (Bharata Chakravartin)。在耆那教中,Bharata轉輪王是宇宙的第一位統治者。最初,Bhārata只是用來指恆河盆地的西部地區,但是在後來被廣泛的用來稱呼印度次大陸以及印度文化圈地區,類似於「India」一詞的意思。現今,Bhārata的意思是指印度共和國所在的範圍。
而「India」這個名稱則是取自於印度河 (梵文名稱為Sindhu),從公元前5世紀希羅多德的時代開始,India一詞就已被希臘人使用。在公元9世紀初期,India這個詞彙出現在古英語中,之後在17世紀又重新出現於現代英語中。
「Hindūstān」(印度斯坦)是印度共和國的第三種稱謂,該名稱流行於蒙兀兒帝國時期中。「Hindu」一詞是波斯人對居住在印度河周圍地區的居民的稱呼,馬拉塔帝國也曾對印度教徒使用過這種稱謂。印度的愛國詩歌《Sare Jahan se Accha》(作者為印度詩人穆罕默德·伊克巴勒,以烏爾都語寫成)中也曾出現Hindūstān一詞,Hindūstān這個詞彙在現今的烏爾都語學者之間仍然相當常見。
包含了印度次大陸的地理區域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