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英文頁面

 

日本人名

  在現代,日本人名 (日本人の氏名、日本人の姓名、日本人の名前)是由一個姓氏後面加上一個名字所組成。然而,從明治時代開始,當日文人名以拉丁字母書寫時,官方政策一直以來都是顛倒的順序(名字在前姓氏在後)。截至2019年,政府已表示有改變此一政策的意圖。日本人名通常以漢字寫成。人名中的漢字發音遵循著一套特殊的規則,但是也能由家長來選擇名字的發音。許多外國人認為閱讀漢字非常困難,因為家長可以為特定漢字選擇想要的發音,但是大部分在名字中所選擇的發音都很常見。有些漢字被禁止使用在名字當中,例如「弱」、「敗」等漢字。

  家長在為新生兒取名時,也可選擇使用平假名或是片假名作為名字。平假名或片假名的名字是一種拼音方式,故缺乏像是像漢字那樣作為語素文字所擁有的形象化意義。

  根據估計,在現今日本共有超過30萬種正在使用中的姓氏。其中最常見的三種姓氏分別是佐藤 (Satō)、鈴木 (Suzuki)以及高橋 (Takahashi)。日本人使用姓氏的年代起源於室町時代,而一般日本農民擁有姓氏則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但是在當時農民們無法在公共場合下使用姓氏。

  日本的姓氏遵循著相對較為一致的規律,而名字在發音與字體上則比姓氏更加的多變。雖然許多名字都很容易拼寫與發音,但是也有許多家長選擇使用不常見的漢字或發音作為名字,這些名字除非有給出字體與發音,否則一般來說是無法拼寫或發音的。一些不常見的發音開始變得常見,這種趨勢在1990年代開始顯著的增加。例如熱門的男性名「大翔」,傳統上的發音是Hiroto,但是近年來Haruto、Yamato、Taiga、Sora、Taito、Daito以及Masato也被用作大翔的發音。

  在日文的男性名字中,結尾經常是 (rō,兒子的意思)、(rō,明亮的意思,例如Ichirō)、 (ta,偉大、強烈或是第一個兒子,例如Kenta)、//(o,男子,例如Teruo或是Akio)、 (ichi,第一個兒子,例如Ken'ichi,另一種發音為kazu ,例如Kazuhiro)、/ (ji,第二個兒子或是下次,例如Jirō)以及 (dai,偉大以及巨大,例如Daichi)。

  在日文的女性名字中,結尾經常是 (ko,孩子的意思,例如Keiko)、 (mi,美麗,例如Yumi)。其他常見的女性名字結尾包括 (ka,香氣或是香水,例如Reika)、 (ka,花朵,例如Reika)或是/ (na,綠色或是蘋果樹的意思,例如Haruna)。

 

目錄

1. 結構

2. 文字

3. 習俗

4. 日本其他民族的名字

5. 皇室成員的名字

6. 歷史上的名字

7. 職業名稱

8. 英語和其他西方語言

9. 中文中的日文名字

 

結構

  絕大部份日本人都有一個性是與一個名字,除了日本皇室成員以外,日本皇室本身並沒有姓氏。姓氏包含了苗字、氏和姓,位在名字的前面,其中名字被稱為名 (mei)或是下の名前 (shita no namae),後者的來源是因為在垂直書寫的日語中,名字出現在姓氏之下。而日本與外國的混血者,名字當中可能會有中間名。

  歷史上,苗字、氏和姓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姓原本是父系制度的姓氏,為天皇授予的頭銜或是男性階級。姓相對來說較為稀少,大部分中世紀著名的氏族,其血統可追溯到這些姓或是這些姓的侍臣。氏則是另外一種表明父系制度血統的稱謂,但是大約在同一時期,氏就與苗字合併了。所謂的苗字,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用來稱呼自己家族的稱謂,與天皇授予的姓正好相反。雖然它是從男性祖先中通過父系傳承的(包括被稱為「haku」(叔叔)的男性祖先),但是在更改苗字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參見條目)

  很少有名字同時作為姓氏和名字使用(例如真弓(Mayumi)、泉(Izumi)、益子(Masuko)或新(Arata))。因此,熟悉日本姓名的人通常能明顯分辨出哪個是姓氏,哪個是名字,無論名字的順序如何排列。因此,例如在英語中以「姓氏-名字」順序書寫時,兩者不太可能混淆。然而,由於發音的多樣性和語言差異,一些常見的姓氏和名字在羅馬拼音化後可能重合:例如,真紀、麻紀、真樹(Maki,名字)和真木、槇、牧(Maki,姓氏)。

 

姓氏

  「姓氏」或「家族名稱」可翻譯成三個不同的日語詞彙:苗字(myōji)、氏(uji)和姓(sei),這些詞在歷史上有不同含義。姓(sei)最初是由天皇授予的父系姓氏,作為男性地位的頭銜。8世紀時確立了八種姓,但後來除了朝臣(ason)外的所有姓幾乎消失。氏(uji)是用來指代父系氏族的另一名稱。氏與姓常組合使用,例如源朝臣(Minamoto no Ason)、平朝臣(Taira no Ason)、藤原朝臣(Fujiwara no Ason)。氏與姓合稱為姓氏(seishi)或稱氏(shōji),也簡稱為姓。中世紀貴族氏族的姓相對較少,它們的血統要麼直接追溯至這些姓,要麼追溯至這些姓的朝臣。苗字(myōji)則是家族自行選擇的稱呼,與天皇授予的姓不同。苗字通常由父系男性祖先(包括稱為「伯」(haku)的男性祖先)傳承,但個人有一定自由度更改苗字。另見「姓」(kabane)。

  據估計,日本現今使用的姓氏超過30萬個。日本最常見的三個姓氏是佐藤(Satō)、鈴木(Suzuki)和高橋(Takahashi)。日本人從室町時代開始使用姓氏。日本農民在江戶時代已有姓氏,但不得公開使用。

  大多數姓氏由兩個漢字組成,但一些常見姓氏使用一個或三個漢字。少數姓氏使用四或五個漢字,例如勘解由小路(Kadenokōji),但這些較為罕見。

  有一大類姓氏可歸類為「-tō」姓氏。漢字「藤」(意為紫藤)有音讀「tō」(或因連濁變為「dō」)。許多日本人的姓氏第二字包含此漢字。這是因為藤原氏(Fujiwara clan)將以其名字首字(可讀作「fuji」或「tō」)結尾的姓氏(苗字)賜予其武士,以標示其地位,在當時平民不得擁有姓氏的時代。例子包括安藤(Atō)、安東(Andō)、伊藤(Itō,雖然另一個不同的末字也很常見)、宇藤(Udō)、江藤(Etō)、遠藤(Endō)、後藤(Gotō)、地藤(Jitō)、加藤(Katō)、木藤(Kitō)、工藤(Kudō)、近藤(Kondō)、斎藤(Saitō)、佐藤(Satō)、新藤(Shindō)、須藤(Sudō)、內藤(Naitō)、美藤(Bitō)和武藤(Mutō)。如前所述,一些最常見的姓氏也在此列。

  日本姓氏通常包含指代地點和地理特徵的漢字。

 

名字

  名字被稱為「名」(mei)或「下之名」(shita no namae),因為在日語豎寫中,名字位於姓氏下方。

  大多數個人名字使用一至三個漢字。四音節的名字很常見,特別是在長子中。

  「-ko」(子)的使用隨時間顯著變化:在明治維新(1868年)之前,僅限皇室成員使用。維新後,其流行起來,在大正和昭和初期極為普遍。20世紀中期後,「-ko」後綴的流行度增加。

  2006年左右,由於民眾模仿流行藝人的命名習慣,「-ko」後綴的流行度下降。同時,以假名書寫的西方名字開始流行於女孩命名中。到2004年,使用平假名而非漢字為女孩命名的趨勢顯現。

  Molly Hakes表示,這可能與出於文化自豪感使用平假名有關,因為平假名是日本本土書寫形式,或者是為了不為女孩名字賦予特定意義,以避免他人對她有特定期待。

  以「-ko」結尾的名字在1980年代中期顯著減少,但仍有人使用,只是遠不如過去頻繁。男性名字偶爾以「-ko」音節結尾,如「真子」(Mako),但很少使用漢字「子」(若男性名字以「-ko」結尾,通常以「-hiko」結尾,使用意為「男孩」的漢字「彦」)。常見的男性名字結尾有「-shi」和「-o」;以「-shi」結尾的名字常為形容詞,例如「敦」(Atsushi),可能意為「忠誠」。

  片假名和平假名拼寫多見於女性名字而非男性名字,20世紀初由於片假名易於閱讀和書寫,常被用於女性名字。

  單一命名元素,例如「hiro」(意為「廣闊」),可用多個漢字書寫(博、弘或浩)。反之,一個特定漢字可能有多重含義和發音。在一些名字中,日語漢字純粹用於「拼寫」名字,背後並無特定含義。許多日本個人名字使用雙關語。

  雖然通常以漢字書寫,日本名字在選字和發音上與中文名字有明顯區別。日本人能分辨日本名字與中文名字。友澤秋繪(Akie Tomozawa)表示,這類似於「歐洲人能輕易分辨『Smith』是英語名字,『Schmidt』是德語名字,或『Victor』是英語或法語名字,而『Vittorio』是意大利語名字」。

 

 

文字

  日文名字通常以漢字寫成,儘管有些名字使用了平假名甚至是片假名,或著是漢字與假名的混合。雖然大部分「傳統」的名字使用漢字中的訓讀讀法,但是也有許多名字與性是使用了音讀讀法。其他許多名字所使用的讀法僅用於名稱(人名訓),像是女性名「希」(Nozomi)。大部分的日本姓氏包含了1到3個漢字,少數則有4字或是5字的日本姓氏,比如勅使河原 (Teshigawara)、久多良木 (Kutaragi)還有勘解由小路 (Kadenokōji),但是這類姓氏非常稀少。

 

閱讀名字的困難

  用漢字書寫的名字可能有多種常見發音,但對於特定個人而言,只有一種是正確的。例如,寫作「東海林」的姓氏可讀作「Tōkairin」或「Shōji」。反過來,任何一個名字可能有多種書寫形式,但同樣地,對於特定個人,只有其中一種是正確的。漢字「一」作為男性名字時,可用作「Hajime」、「Hitoshi」、「Ichi-/-ichi」、「Kazu-/-kazu」等多種名字的書寫形式。而「Hajime」這個名字可以用以下任何一種漢字書寫:始、治、初、一、元、肇、創、甫、基、哉、啓、本、源、東、大、孟或祝。這種名字與書寫方式之間的多對多對應在男性名字中比姓氏或女性名字更常見,但在所有類別中均可觀察到。由於某些重複使用的發音可能由500多個不同的漢字產生,而某些漢字可能代表數十種發音,潛在的漢字與發音組合可能變得極為龐大。這使得日本名字的整理、發音和羅馬拼音化成為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因此,名片上通常會標註名字的發音(以振假名形式),表格和文件上也常留有空格,讓人用假名(通常是片假名)寫下名字的讀法。

  少數日本名字,尤其是姓氏,包含漢字的古老形式。例如,非常常見的「島」(shima,意為「島」)可能被寫作「嶋」或「嶌」,而非通常的「島」。一些名字還使用極為罕見的漢字,甚至是現代日語中已不再使用的漢字。擁有此類名字的日本人可能會通過替換相似或簡化的漢字來妥協。這在電腦輸入漢字時可能很困難,因為許多電腦的漢字數據庫僅包含常用和常規使用的漢字,很多古老或大多不再使用的漢字未被收錄。

  例如,「斎藤」(Saitō)這個名字有兩種常見的「斉」漢字。這兩個「斉」字含義不同:「斉」意為「一起」或「平行」,而「斎」意為「淨化」。這些名字也可能以古老形式書寫,分別為「齊藤」和「齋藤」。

  當老年人忘記如何書寫他們名字中已不再使用的古老漢字時,問題就出現了。

  有些姓氏使用熟字訓(jukujikun),即書寫的漢字與口頭發音間接相關。例如,「四月一日」通常讀作「shigatsu tsuitachi」(意為「4月1日」),但作為姓氏時讀作「watanuki」(意為「無襯衣」),因為在舊曆中第四月的第一天(接近5月1日)是傳統上從冬裝換成夏裝的日子。同樣,「小鳥遊」通常讀作「kotori asobi」(意為「小鳥玩耍」)或「shōchōyū」,但作為姓氏讀作「Takanashi」,因為「小鳥」(kotori)在沒有「鷹」(taka)的地方「玩耍」(asobi),即「nashi」(無)。

  大多數日本人和機構已採取慣例來應對這些問題。例如,通訊錄中常包含振假名或注音符號以澄清名字發音。日本國民在護照上也必須提供羅馬拼音名字。

  並非所有名字都複雜。一些常見名字可概括為「tanakamura」(意為「稻田中的村莊」):三個漢字「田」(ta,稻田)、「中」(naka,中間)和「村」(mura,村莊),任意兩兩組合形成簡單且相當常見的姓氏:田中(Tanaka)、中村(Nakamura)、村田(Murata)、中田(Nakata/Nakada)、村中(Muranaka)、田村(Tamura)。

  儘管存在這些困難,大多數日本人熟悉足夠的模式和重複出現的名字,能夠閱讀幾乎所有遇到的姓氏和大多數個人名字。

 

規定

  日本的漢字名字受日本法務省關於名字中使用漢字的規定管理。截至2015年1月,僅允許使用843個「人名用漢字」(jinmeiyō kanji)和2,136個「常用漢字」(jōyō kanji)於個人名字中。這旨在確保名字能被識字的日本人輕易書寫和閱讀。如果名字被認為不可接受,可能會被拒絕;例如,1993年,一對父母試圖將孩子命名為「悪魔」(Akuma,意為「魔鬼」),但在公眾強烈抗議後被禁止。

  雖然有對命名兒童的規定,但許多成年人名字中仍可見古老漢字,特別是二戰前出生的人。由於對使用此類漢字的法律限制給這些人帶來不便,並導致相同名字激增,近年來已多次修改規定,增加而非減少允許用於名字的漢字數量。札幌高等法院裁定,政府因名字中包含相對常見但未列入法務省編纂的官方人名漢字列表的漢字而拒絕登記孩子的名字是非法的。隨後,日本政府頒布計劃,增加名字中「允許」使用的漢字數量。

  在正式文件中,名字中使用空格(分隔名字和中間名)是不允許的,因為技術上空格不是允許的字符。然而,名片和信件中有時會使用空格。

 

習俗

  在典型的父母有好幾個小孩的時代,兒子的名字以數字再加上「郎」字,第一個兒子叫做「一郎」,第二個則叫做「二郎」,以此類推。女性則是在名字字尾上加上「子」(不可與男性名字尾「彦/hiko」混淆)。現今這兩種命名方式已不太常見,雖然仍有些人的名字按照這種方式命名。

 

與他人交談及提及他人

主要條目:日語敬語日語代詞

  在對話中直接稱呼他人或使用姓名的方式,深受對社會地位較高者 (例如年長的家庭成員、教師、雇主)的尊重、對社會地位較低者 (例如年幼的家庭成員、學生、員工)的熟悉程度,以及講者與聽者及被提及者的關係所規範。通常使用姓氏來稱呼個人,個人名或名字多限於非正式場合,或著說話者比被提及者年長、地位較高或極為熟悉的情況。當稱呼某人或提及外部群體 (out-group)成員時,通常會加上表示敬意的稱謂,例如「-san」(さん)。直接稱呼某人的姓氏而不加任何稱謂或敬語被稱為「呼び捨て」(yobisute),即使在最非正式和友好的場合也可能被視為無禮。然而,對於外國人來說,這種失禮通常會被寬容。

  日本人常常避免直接以姓名稱呼長輩或上級,認為以職銜稱呼社會地位較高者更為尊敬。與西方文化類似,人們不會直接以名字稱呼自己的母親,而是可能稱為「お母さん」(okāsan,母親);然而,這種習慣也廣泛延伸至家庭以外。例如,教師被稱為「先生」(sensei,教師),公司社長則被稱為「社長」(shachō,公司社長)。

  表示「你」的代詞  (如「あなた」anata、「きみ」kimi、「お前」omae)在日語對話中並不是那麼常見,因為若使用不當,可能被認為具有冒犯或諷刺意味。更常見的方式是直接以姓名/職銜加上敬語來稱呼對方,即使在面對面的對話中也是如此。

 

暱稱

主要條目:日語縮寫與簡化詞

  任何名字都可能對應一個或多個親暱的暱稱 (hypocoristics),這些暱稱通常是在名字的詞幹後加上「-chan」(ちゃん)後綴形成。詞幹有兩種類型:完整名字或從完整名字衍生的修飾詞幹。第一種類型的例子包括從「太郎」(Tarō)衍生出的「太郎ちゃん」(Tarō-chan)、從「君子」(Kimiko)衍生出的「君子ちゃん」(Kimiko-chan),以及從「康成」(Yasunari)衍生出的「康成ちゃん」(Yasunari-chan)。第二種類型的例子包括從「太郎」衍生出的「太ちゃん」(Ta-chan)、從「君子」衍生出的「キーちゃん」(Kii-chan),以及從「康成」衍生出的「ヤーちゃん」(Yā-chan)。使用修飾詞幹的暱稱被認為比基於完整名字的暱稱更親密。

  修飾詞幹的暱稱是在由整數個「音步」(通常一個,偶爾兩個)組成的詞幹後加上「-chan」衍生而來,其中一個音步包含兩個「音節」(mora)。「音節」是輕音節含一個、重音節含兩個的單位。例如,從「太郎」(Tarō)可衍生的詞幹包括由兩個輕音節組成的「/taro/」和由單一長元音音節組成的「/taa/」,分別形成「太郎ちゃん」(Taro-chan)和「太ちゃん」(Tā-chan)。從「花子」(Hanako)可衍生的詞幹包括由兩個輕音節組成的「/hana/」、由一個以輔音結尾的音節組成的「/han/」,以及由一個長元音音節組成的「/haa/」,分別形成「花ちゃん」(Hanachan)、「半ちゃん」(Hanchan)和「ハーちゃん」(Hāchan)。詞幹的音段內容通常是名字的左側子串,但有時也通過其他方式獲得,包括使用構成名字的漢字的另一種讀音。例如,一個名叫「惠」(Megumi)的女孩可能被稱為「ケイちゃん」(Keichan)或僅「ケイ」(Kei),因為寫作「惠」的漢字也可讀作「Kei」。

  日本人常見的縮寫方式是將兩個詞的前兩個音節拼接起來,這種做法有時也應用於名字(通常是名人)。例如,著名日本演員兼歌手木村拓哉 (Kimura Takuya)被簡稱為「キムタク」(Kimutaku)。這也適用於非日本名人: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其日文全名仍為ブラッド・ピット)常被稱為「ブラピ」(BraPi),吉米·罕醉克斯(Jimi Hendrix)則被縮寫為「ジミヘン」(Jimihen)。一些日本名人還採用漢字與片假名結合的名字,例如テリー伊藤(Terry Ito)。另一種不太常見的方式是將人的名字中的一個或兩個音節重複,例如將能登麻美子(Mamiko Noto)稱為「MamiMami」。

 

日本其他民族的名字

  生活在日本的許多少數民族 (主要是韓國人和中國人)都採用日本名字。這種習俗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殖民時期的「創氏改名」(sōshi-kaimei)政策,當時朝鮮人被強制改用日本姓名。如今,主要是二戰後移居日本的少數民族 (大多為韓裔)採用日本名字 (有時稱為「通名」)來便於交流,更重要的是為了避免歧視。然而,仍有少數人保留原本的姓名,例如日本企業「丸韓集團」(Maruhan Corp.)的創辦人兼董事長韓昌祐 (Han Chang-Woo),他的名字在日語中發音為「Kan Shōyū」。

  此外,一些在日本的華裔或韓裔人士,如果選擇放棄永久居留權並申請日本國籍,可能需要改變名字中的漢字,因為日本法律並不承認所有漢字都可用於命名。

  過去,日本歸化入籍要求申請者採用日本姓名。但近幾十年來,日本政府允許申請者在入籍時直接使用其本名的片假名版本,就像對待非東亞國籍的外國人一樣。例如,日本國會議員ツルネン マルテイ (Tsurunen Marutei),原名 Martti Turunen,是芬蘭裔日本人。此外,一些人選擇將名字音譯成相似發音的日文漢字組合,如美籍日裔活動家有道出人 (Arudou Debito),原名 David Aldwinckle (デイビッド・オルドウィンクル)。Tsurunen 也曾使用日文名字「弦念丸呈」。另外,也有人完全捨棄原名,改用日本名字,例如 Lafcadio Hearn (愛爾蘭與希臘混血),入籍日本後改名為「小泉八雲」(Koizumi Yakumo)。當時,要取得日本國籍,通常需要被日本家庭收養並接受其姓氏(Hearn 就是加入了他妻子的家族)。

  對於出生在海外、擁有西方名字和日本姓氏的人,通常在日語中會使用片假名並以西方順序 ([名] [姓])書寫。例如,美國退役將軍 Eric Shinseki 仍被稱為「エリック・シンセキ」,其名字保持原有拼寫方式。然而,有些日本父母在用日語提及孩子的名字時,仍會使用日式順序([姓] [名])。此外,若孩子的名字本身為日文名字,父母通常會使用漢字、平假名或片假名來命名。

  即使是在日本出生、擁有日語姓名的人,如果長期在海外生活或發展事業,也可能會在媒體報導中以片假名書寫。例如,小野洋子(Yoko Ono)雖然出生於日本,且在日本生活二十年,但她長期居住海外,並在美國發展事業,因此媒體經常使用片假名「オノ・ヨーコ」來稱呼她,雖然仍保留日式姓名順序(小野洋子)。另一個例子是比特幣(Bitcoin)的發明者「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此名字很可能是化名,甚至可能來自非日本人。在日語報導中,他的名字通常使用片假名並以西方順序書寫為「サトシ・ナカモト」,而非「中本聰」。

 

皇室成員的名字

  由於歷史原因,日本天皇及其家族並沒有姓氏,僅擁有名字,例如裕仁 (Hirohito)。然而,出於尊敬與禮儀考量,日本人通常會稱呼「天皇」或「皇太子」,而不直接使用其個人名字。

  皇室成員出生時,除了獲得正式的名字外,還會得到一個特殊的封號。例如,上皇明仁(Emperor Emeritus Akihito)出生時的名字是「継宮明仁」(Tsugu-no-miya Akihito)。其中,「継宮」(Tsugu-no-miya,「繼宮親王」)是他的封號,因此在童年時期,他被稱為「継宮親王」。這種封號通常會使用,直到該成員成為皇位繼承人,或繼承某個歷史悠久的皇族家名(如「常陸宮」Hitachi-no-miya、「三笠宮」Mikasa-no-miya、「秋篠宮」Akishino-no-miya 等)。

  當皇室成員成為貴族或平民時,天皇會賜予其姓氏。在中世紀,「源」(Minamoto)這個姓氏經常被使用。而在近代,則通常使用皇族家名。例如,許多皇族的旁系成員在二戰後成為平民,他們便以原本的皇族家名作為姓氏,但去掉了「宮」(-no-miya,「親王」)的敬稱。

  相反地,當平民或貴族透過婚姻成為皇室成員時,他們的姓氏會被廢除。例如,皇后美智子 (Empress Michiko)在嫁給皇太子明仁 (當時的明仁親王)之前,原名為「正田美智子」(Michiko Shōda),但婚後不再使用「正田」這個姓氏。

 

歷史上的名字

  目前的姓名結構 (姓氏 + 名字)直到 1870 年代才正式確立,當時日本政府建立了新的戶籍制度。

  在封建時代的日本,姓名反映了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以及其與佛教、神道、封建軍事體系、儒學、商業、農民、奴隸和皇室制度的隸屬關係。

  在封建時代之前,日本氏族的名字在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例如,帶有「の」(no)這個助詞的名字屬於這一類。「の」可翻譯為「屬於」,在用法上類似於德國貴族的「von」,但在日語中順序相反,且這種名字的助詞通常不會明確寫出來。例如,「源 頼朝」(Minamoto no Yoritomo)表示「源氏的賴朝」,「藤原 鎌足」(Fujiwara no Kamatari)、「紀 貫之」(Ki no Tsurayuki)以及「平 清盛」(Taira no Kiyomori)

  在 1868 年政府正式規範命名制度之前,日本的個人姓名是相當靈活的。男人改名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象徵社會地位的提升、表明對某個家族或氏族的效忠、顯示自己已繼承家族或企業的領袖地位、擺脫不吉利的名字帶來的厄運,或是純粹為了避免與鄰居的同名混淆。上流階層的男性通常在「元服」(genpuku,即成年禮)時改名,拋棄童年時期的名字(通常以「-丸」結尾),改用成人名。當貴族與武士獲得晉升時,他們也會獲得新名字,並可能從領主的名字中取一個音節或漢字作為恩賜的象徵。

  女性的姓名變更較少被記錄,因此她們可能不像男性那樣頻繁改名。然而,擔任女僕或藝伎的女性通常在服役期間改名,這些臨時姓名在她們的就業期間被視為正式姓名。例如,一名在1819年至1831年間於京都擔任女僕的女子,在不同工作時期分別使用「佐代」(Sayo)和「光」(Mitsu)這兩個名字簽署法律文件,但在失業期間,她則使用「岩」(Iwa),這可能是她的本名。

  至少在鎌倉時代之前,女性的名字往往帶有描述性,而她們的本名很少在公眾場合使用。這種情況在上流階層與皇室中尤為明顯。例如,「紫式部」(Murasaki Shikibu)的「式部」並不是姓氏,而是源自她父親所任職的「式部省」(Shikibu-shō,掌禮部),即朝廷的禮儀機構。而「紫」(Murasaki)可能源於紫色 (murasaki)與藤花(fuji,藤原家族的「藤」)的聯繫,這個名字或許是在宮廷內以她所創作的《源氏物語》女主角之名來稱呼她。另一個例子是「建禮門院」)Kenreimon-in),她是高倉天皇的皇后。「建禮門院」並非她的本名,而是來自她的住所,該住所位於京都御所的「建禮門」附近。

 

職業名稱

  在西方與日本戲劇中的演員、喜劇演員、相撲力士、日本職業摔角手以及傳統工藝的從業者經常會使用職業名稱。許多電視、電影的演員藝名並不明顯,與普通的日本人名非常相似,而有些藝名則帶有半開玩笑的性質。舉例來說,藤原釜足 (Kamatari Fujiwara)這個名字使用了藤原氏創始者的名字,而「日野陽仁」這個名字則聽起來像是「小心火源」(儘管寫法完全不一樣)。

  相撲力士一般而言會取一個稱為「四股名」 (shikona,醜名)的摔角名。雖然四股名可以是力士本人的姓氏,但大多數高級別的力士都會使用與本名不同的四股名。典型的四股名通常由兩到三個漢字組成,極少數僅有一個或超過三個漢字。這些名字的部分來源通常包括力士的師傅、地名(如省份、河流或海洋的名稱)、武器的名稱、日本傳統文化中的物品(如琴或錦織),或是象徵卓越的詞彙。此外,「若」(waka)這個詞常見於那些父親也是相撲力士的選手的四股名中,在這種情況下,「若」表示「年少」或「 junior」。

  力士可以更改自己的四股名,例如貴花田後來改名為貴ノ花),最後又變為貴乃花。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力士「戰鬥龍」(Sentoryu),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戰鬥之龍」,但同時也與他的家鄉「聖路易斯」(St. Louis)發音相同。

  藝妓、舞妓以及陶藝、茶道、書法、刺青、花道等傳統工藝和藝術的從業者通常會取一個「藝名」(芸名,geimei)。這些名字多數來自於他們所師從的大師。對於藝妓而言,她們的藝名通常會包含其前輩名字的首部分,而同一所置屋(okiya,藝妓經紀所)登記的藝妓通常在名字中共享這個特點,例如「市梅」、「市菊」、「市輝」等。

  歌舞伎演員通常會承襲傳統的姓氏,如「中村」、「坂東」或「尾上」。其中有些名字是透過命名儀式繼承的,例如著名的歌舞伎演員「五代目坂東玉三郎」(Bandō Tamasaburō V)。

  紅燈區工作的女性通常會取藝名來保持匿名。然而,地位較高的高級花魁 (courtesans)在晉升至更高等級後,可能會繼承一個「名跡」 (myōseki,世襲藝名)。這些名字屬於妓院老闆的財產,通常承載著前任持有者的聲望,因此妓院老闆通常會選擇與前任持有者相貌和名聲相匹配的人來繼承這些名字。名跡的漢字通常比當時一般女性的名字更為繁複,並且經常取材自詩歌、文學歷史和自然景物。由於名跡是妓院的財產,因此它們很少直接由一名花魁傳承給自己的徒弟,而是根據持有者的適配度來決定繼承人。

 

英語和其他西方語言

  在英語中,在世或最近去世的日本人的名字通常以姓氏放在最後,並且不使用長音符號。如果是歷史人物則將姓氏連同長音符號方在前面(如果有長音符號的話)。

  在使用英語及其他西方語言時,日本人通常會將姓名的順序顛倒,採用與傳統日語命名順序相反的格式,即先寫名,後寫姓,而不是傳統的「姓在前、名在後」的順序。自明治時代起,在許多英語出版物中,現代日本人的姓名順序被改為「姓氏在後」的格式。日本人在書寫或使用歐洲語言時採用這種西式命名順序,以及在參加舞會等西式或國際場合時這樣做,是明治時代更廣泛接受西方文化的一部分,目的是讓日本看起來與其他已開發國家一樣進步與現代化。

  日本人經常使用暱稱,這些暱稱通常是其全名的縮寫,並且有時會在與外國人交流時使用,以便對方更容易理解。例如,一個名叫「和幸」(Kazuyuki)的男子可能會在母語非日語的人面前自稱為「Kaz」。 一些旅居海外的日本人也會採用暱稱,專門用來與非日本人的朋友交流。

  大多數外國出版物都會顛倒現代日本人的姓名順序,而大多數日本人也會在面向外國人的材料或出版物中自行調換姓名順序。例如,日本的企業高管或官員通常會準備兩張名片 (meishi),一張按照日本的姓名順序給日本人使用,另一張則按照西方的姓名順序,供外國人使用。在流行新聞出版物中,通常採用西式姓名順序。這些做法與日語中對待英語或其他西方姓名的方式形成鮮明對比,因為後者通常不會重新排列順序。

  在俄語中,俄羅斯人的姓名可以按照「姓在前、名在後」的順序書寫,也可以反過來寫,這一規則同樣適用於日語姓名在俄語中的呈現方式。

  在英語中,許多歷史人物仍然按照「姓在前、名在後」的順序稱呼。這種情況在有關日本的學術著作中特別常見。許多學術作品通常會對日本姓名採用日語原有的順序,特別是當作者專門研究與日本相關的領域時,更可能使用日語的姓名順序。約翰·鮑爾 (John Power)寫道:「能夠說和讀日語的人對於將日語姓名改為西式順序通常有很強的抵觸心理。」這類作者撰寫的書籍通常會附有註釋,說明書中日語姓名的排列方式保持原樣。然而,也有一些書籍的命名順序並不一致。Look Japan的佐伯靜 (Shizuka Saeki)表示:「這不僅讓作家和翻譯人員頭疼,還會讓讀者感到困惑。」東京的專業寫作組織——作家、編輯與翻譯者協會 (SWET)的Lynne E. Riggs則寫道:「當你出版一本關於日本的書時,你的讀者就是想了解日本的人。因此,他們有興趣學習新的事物,或者了解事物應該是什麼樣子。」

 

中文中的日文名字

  在中文地區中,日文名字是根據中文方式來發音。例如在現代標準漢語中,山田太郎的發音會從Yamada Tarō變成Shāntián Tàiláng,而鳩山由紀夫的發音則從Hatoyama Yukio變成Jiūshān Yóujìfū。因此,一位日本人如果沒有足夠的中文相關知識的話,是沒辦法知道他們的名字如何用中文發音的。單純將日文漢字直接帶入中文並按照中文的讀法發音,與中文圈通常以音譯相近的漢字來轉寫外國名字的做法有所不同。

  有時候,日本名字中會包含和製漢字。這些漢字看起來像中文,但實際上源於日本,並沒有廣為人知的中文發音。例如,「込」(こむ,komu)在中文中通常讀作「yū」,但這個字在現代漢語中很少使用。當遇到這樣的字時,通常會遵循「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的原則,因此「込」可能會被讀作「rù」,來自漢字「入」的發音。

  學者 Heng Ji 指出,由於日文名字的長度較為靈活,在閱讀中文文本時,人們可能難以識別一個詞是否為日本人名。在閱讀英文文本時,中文讀者可能也會難以辨認日文名字。例如,某些中國媒體曾誤將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寵物火雞「Abe」(取自林肯的暱稱「Abe Lincoln」,單音節)誤認為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雙音節)。

  然而,在某些情境下,日本名字會以音譯的方式轉寫成中文,例如在日本的電子遊戲、動漫和漫畫作品中。2016年5月,任天堂宣布新推出的《寶可夢 太陽/月亮》遊戲將在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統一採用普通話譯名,這一決定引發了香港粉絲的不滿。由於香港使用的粵語與普通話在語音系統上存在顯著差異,這導致一些知名角色的名字 (如皮卡丘)在粵語中的讀音與原始日文版本相差甚遠。

 

參見

日本女性名字列表

日本男性名字列表

最常見的日本姓氏列表

專有名詞學

奄美群島的名字

日語中的別名

名片

琉球人名

漢族人名

朝鮮族人名

越南人名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日本 取名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紅色辣椒人 的頭像
    紅色辣椒人

    紅色辣椒人

    紅色辣椒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