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英文頁面
小亨利
《小亨利》(Henry)是由美國漫畫家卡爾·湯瑪斯·安德森 (Carl Thomas Anderson)於1932年開始創作的連環漫畫。漫畫的主角是一名年幼的光頭男孩,在漫畫中大多保持沉默 (有時甚至被畫成沒有嘴巴)。除了少數早期篇章外,這個漫畫的角色主要透過默劇來表達自己,儘管並非所有章節都是如此。亨利在1946年至1961年間的漫畫書系列中曾經說話,並且在1935年一部貝蒂娃娃 (Betty Boop)的動畫中也有發聲,該動畫講述貝蒂經營一家寵物店,而亨利對著櫥窗裡的一隻狗說話。
《小亨利》漫畫最早刊登於《星期六晚郵報》(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當時安德森已經67歲。這部連載在該雜誌中以單格、雙格或多格漫畫的形式持續刊登了兩年。隨後,該漫畫於1934年12月17日轉為報紙連載。由於關節炎影響,安德森於1942年停止作畫,之後由其他畫家接手繼續創作。
《小亨利》每日漫畫於1995年開始重新刊登,星期日版則於2005年重新刊登。在持續連載84年後,這部漫畫於2018年10月28日正式停刊。
小亨利 Henry 作者 卡爾·湯瑪斯·安德森 (Carl Thomas Anderson ,1934–1948) 繪者 卡爾·湯瑪斯·安德森 (Carl Thomas Anderson ,1934–1942) John Liney (1942–1979,每日版) Don Trachte (1942–1995,星期日版) Jack Tippit (1979–1983,每日版) Dick Hodgins, Jr. (1983–1990,每日版) 目前狀態 停刊;漫畫於1995年起開始再版 連載開始於 1934年12月17日 連載結束於 2018年10月28日 出版公司 King Features Syndicate 類型 Gag-a-day 默劇漫畫 (Silent comics) 前作 Herr Spiegelberger, the Amateur Cracksman |
從卡通到連環漫畫
在德國一家出版商刊載《小亨利》後,威廉·倫道夫·赫斯特 (William Randolph Hearst)與安德森簽約,並於1934年12月17日通過金氏特稿社 (King Features Syndicate)開始發行該漫畫。同時,星期日半頁版的連載則於1935年3月10日推出。 之後,《小亨利》在《星期六晚郵報》上的位置由瑪喬麗·亨德森·布爾 (Marjorie Henderson Buell)的《小露露》(Little Lulu)取代。值得注意的是,安德森在《星期六晚郵報》的《小亨利》漫畫中,曾正面描繪非裔美國人,這在當時的漫畫界較為罕見,因為許多作品對非裔角色的刻畫往往帶有貶義。
安德森在星期日連環漫畫的助手是唐·特拉赫特 (Don Trachte),而每日連載的助手則是約翰·萊尼 (John Liney)。1942年,由於關節炎影響,安德森無法繼續作畫,而特拉赫特則參軍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安德森將每日與星期日漫畫的工作都交給了萊尼。1945年,特拉赫特退伍歸來後,萊尼繼續負責每日漫畫,而特拉赫特則接手星期日連載。萊尼於1979年退休,而特拉赫特則持續創作星期日漫畫,直至2005年該系列結束。
在萊尼退休後,傑克·提皮特 (Jack Tippit)接手每日漫畫,直到1983年。之後,迪克·霍金斯 (Dick Hodgins, Jr.)於1983年至1995年間負責每日連載,直到該連載正式結束。儘管如此,仍有大約75家報紙持續刊登經典的《小亨利》漫畫,這些漫畫也可透過金氏特稿社 (King Features)的《漫畫王國》(Comics Kingdom)線上閱讀。
卡爾·安德森的《小亨利》最初於《星期六晚郵報》連載(1932–1934),而這幅 1932年的單格漫畫是最早期的作品之一。在《星期六晚郵報》系列中,則包括雙格或多格漫畫等其他作品。 |
角色以及故事
漫畫家亞特·巴克斯特 (Art Baxter)曾分析過《小亨利》的魅力:
《小亨利》是一部原本應該是現代背景的漫畫,但它看起來卻從來不像現代作品。幾乎沒有現代化的元素,或許會出現汽車或電話,但就僅此而已。亨利總是能找到煤炭運輸車、馬拉的送冰車,或者五分錢一球的冰淇淋。即便漫畫誕生於大蕭條時期,其中仍然帶有懷舊色彩。部分原因是因為小亨利的創作者卡爾·安德森在創作這個角色時,已經年近七十,這幾乎是一個意外的發明。《小亨利》在《星期六晚郵報》的版本中是一個獨立的角色,他並沒有固定的角色班底,所有角色都沒有正式姓名,只有簡單的稱呼:母親、狗、惡霸、小女孩。直到這部漫畫成為威廉·倫道夫·赫斯特 (William Randolph Hearst)旗下的漫畫連載後,才開始有固定角色。《星期六晚郵報》版的《小亨利》與同期的《小頑童》(Little Rascals)或《我們這一夥》(Our Gang)電影短片有相似之處,這些作品的核心是孩子們如何在幾乎沒有大人干預的環境下,自行探索世界。他們憑藉自己的知識與經驗試圖理解世界,有時做對了,有時搞砸了,經常想出一些獨特但出乎意料的解決方案。正所謂「需求是發明之母」,這種背景常常帶來有趣而驚喜的結果。 後期的《小亨利》漫畫在某些方面與早期主題相反。例如,當亨利和他的朋友們行為不當時,最終總是由大人來掌控局面;或者亨利在鎮上閒逛時,發現有店家提供免費試用品,但接著看到另一家商店的冰淇淋標價昂貴,讓他默默感到不滿。 |
衍生作品
小亨利曾在飛雪動畫工作室 (Fleischer Studios)製作的動畫短片《貝蒂娃娃與小亨利:美國最有趣的小子》(Betty Boop with Henry, the Funniest Living American,1935年)中與貝蒂娃娃 (Betty Boop)一同登場,並在動畫中開口說話。
在1946年至1961年間,戴爾漫畫 (Dell Comics)出版了共61期的彩色漫畫書《卡爾·安德森的小亨利》(Carl Anderson's Henry)。在這些漫畫書中,亨利與其他主要角色皆有對話。
參見
‧ 《The Little King》——奧托·索格洛(Otto Soglow)創作的美國默劇漫畫,早於《小亨利》推出。
‧ 查理·布朗 (Charlie Brown)——另一位幾乎光頭的小男孩卡通角色(1950年至今)。
‧ 卡由 (Caillou)——一部以光頭男孩為主角的動畫影集(1997年至2010年,另有少數特別篇於2021年推出)。